貪人世的便宜,吃天道的虧。
在因果概念漸淡,無神論大行其道的今日,許多人早已失去做人底線,不懼因果,壞事做絕,成天只想佔人便宜,卻不怕將來可能要連本帶利還回去。
「天道好還,報應不爽」,便宜貪得了一時,卻躲不過因果,早晚有天要還的。若能順應天道,不爭而成,那麼福氣自然到來。只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性的一大弱點就是貪婪。
莊子曾說:「貪財而取危,貪權而取竭。」一個人就算貪得了人世的便宜,也終究會吃天道的虧。
歷史上有這麼一則著名典故:
齊國和魯國是鄰居,表面上友好來往,其實都希望能吞併對方。
一天,管仲向齊桓公獻策:即日起,齊國的王公貴族只穿魯縞(魯國生產的一種絹布)製成的衣服。
齊桓公採納這項建議,和眾貴族一起穿上了魯縞做的衣服。
很快,齊國人以穿魯縞為榮,形成一股熱潮。
管仲又下令,禁止齊國人織縞,所有布料全從魯國進口。
一時間,魯縞供不應求,價格猛漲。
魯國人見織縞有利可圖,一窩蜂地開始織縞。
過了一年,管仲突然下令,停止進口魯縞,任何人不得從魯國購買紡織品。
這下子,魯國人傻了眼。只因為了滿足齊國需求,魯國國內的魯縞堆積如山,卻再也賣不出去半尺。
更糟糕的是,魯國人忙於織縞,導致農田荒蕪,糧食嚴重短缺。
魯莊公沒有辦法,只得派人到齊國去採購糧食。
管仲便趁機提高糧價,幾乎掏空了魯國的國庫。
魯國從此一蹶不振,最後魯莊公甚至被迫簽訂了尊奉齊桓公的協議。
齊桓公因此對管仲稱讚不已,管仲則說:
「與其說臣的方法巧妙,倒不如說是貪心導致魯國人自困。當一個人被眼前利益所矇蔽的時候,怎麼還能看到更遠、更深的利弊得失呢?」
古時候楚懷王也曾因為輕信張儀,貪圖秦國的商於之地,便在外交上遠齊近秦,使得楚國國力大減。後來,他又輕信秦王赴武關之約,導致自己被扣,客死異鄉。
《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許多古代思想家主張「順應天道」,順應天地萬物自身的規律。這規律也在人的慾望和物質之間起,著至關重要的平衡作用。人要控制自己的慾望,否則太過貪婪,只會失去更多。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菜根譚》中也提到:「非分之福,無故之獲,非造物之釣餌,即人世之機阱。」因此不是自己該享的福氣,不是自己該得的東西,最好還是三思而行。
若是違反規律、違反本性去追逐外物,到頭來只會陷入慾望的陷阱,日夜不得安寧。與其貪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如清醒一些,守住簡單的生活。
責任編輯: 察方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