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經濟會議重點 一詞使用量比去年增十倍(圖)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安全」一詞使用量比去年會議增加十倍。(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20年12月2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日前結束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安全」一詞使用量比去年會議增加十倍,提出糧食安全、種子「卡脖子」等問題。雖然官方稱今年糧食又「豐收」,但進口糧食規模卻創下記錄新高,表明糧食危機日益逼近。
關於中國經濟最重要的會議,就是一年一度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年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尤其關鍵,因為面對外界不斷增加的壓力,以及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將在明年完全顯現,北京當局不得不調整其策略。尤其2021年是所謂的「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中共成立100週年,對中共政府來說意義非常重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提出了2021年的八個重點任務:
一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二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三是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
四是全面推進改革開放;
五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
六是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七是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
八是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對於第五個重點任務,會議提出,保障糧食安全;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要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
「安全」一詞在本次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高頻詞彙,從2019年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次增加到今年的10次,包括科技安全、糧食安全、供應鏈安全、能源安全等等。其中,關於糧食相關表述的「安全」一詞就出現2次。
「安全」一詞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是個高頻詞。
北京當局近年來表示以消費為主拉動經濟增長,不過,從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公報來看,只有1次提及消費,而提及「安全」一詞高達22次。
《看中國》特約評論員唐新元分析指出,中共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安全」一詞在多個重要會議高頻次出現,這反映出習近平心中的惶恐和想要做出一些改變意圖。因為當局對提振內需、刺激消費從而拉動經濟增長是無能為力的。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糧食安全對於14億人口的中國則是重中之重。而作為農業「晶元」的糧食和蔬菜的種子,卻也需要大量進口。
而作為農業「晶元」的糧食和蔬菜種子如果遭斷供,則對農產品產量產生重大影響,以至於加劇了糧食危機。農安天下,種為基石。種子是現代農業的基石,更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源頭。
9月21日,中國官媒新華社旗下《瞭望》新聞週刊2020年第38期發文稱,在走訪了黑龍江、河南、湖南等糧食大省後,不少農業官員、農民和行業專家反映,很多種子大量依賴國外,存較大風險。
黑龍江省克山縣素有「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的美譽,已有百年種植歷史。不過官媒發現,該縣種的馬鈴薯種子多是洋種子,品種名稱是「大西洋」--來自美國的進口種子。克山縣的大西洋品種馬鈴薯今年種植面積3萬畝,約佔該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的二分之一。
近年來,包括全球種業前十強在內的70多家國際種企進入中國。美國先鋒公司選育的雜交玉米種子「先玉335」推廣至今已十餘年,是東北、華北玉米產區種植的主要玉米品種,在部分地區已成第一大品種。甚至有的育種工作者自嘲:「我們不用搞育種了,一個‘先玉335’就夠了。」
而蔬菜種子對國外的依賴更顯嚴重,辣椒、洋蔥、胡蘿蔔、茄子、番茄、馬鈴薯、西蘭花……這些中國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不少都是外國種子長成的,甚至有的基本上全部依賴進口。
12月10日,中國官方稱今年糧食又「豐收」,並且比去年增0.9%。
不過,武漢肺炎疫情年初爆發以來,中國不斷採購外國糧食。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前9個月,中國的大麥、玉米、高粱和小麥進口量同比增加83.3%至2086萬噸,而且預計糧食全年進口規模還將創出更高記錄。
在今年武漢肺炎疫情和洪水災害破壞下,中國糧食實際大幅減產,有中國大陸媒體估算過,減產幅度達到三成。但是,官方並未公布具體數字。
據《自由亞洲》電臺12月4日報導,中國一位從事糧食買賣的唐先生說,與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及工人失業比較,缺糧更容易觸發社會動亂:「未來幾年,中國糧食進口問題可能是一個全世界的大問題。中國從東南亞地區的糧食進口數量必會成倍增加,對東南亞地區安全,物價穩定有巨大衝擊作用,東南亞地區由於中國大量購買,導致糧食漲價。」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糧食
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