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林將軍:誓言揭露班加西事件真相(視頻)
根據班加西事件拍攝的《危機13小時》
【看中國2020年12月2日訊】11月18日我發了個帖子《海豹突擊隊之死真相被進一步最後證實……》,涉及的就是班加西事件。
剛被川普(特朗普)特赦的費林將軍首次接受採訪,就誓言要揭露班加西真相。
剛才正好看到介紹這部片子的帖子,看了一下不錯,感覺在聆聽費林將軍哪天揭露班加西真相時,好心裏有個背景鋪墊印象。分享大家。
《危機13小時》
13 Hours: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
2012年9月11日,美國駐利比亞東部大城市班加西美國領館外發生了大規模的反美示威遊行,當地時間晚10時,領事館遭重火力襲擊;之後1.2英里外的中情局附屬基地也被襲擊。直到12日凌晨2時利比亞安全部隊趕到控制局面,襲擊共持續了4個小時之久,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遇襲身亡,這是自1979年以來美國駐外大使第一次死於武裝襲擊,另外有3名美國人死亡。
《危機13小時》改編自米切爾.察考夫在2013年出版的書籍《13小時》。這部電影的導演是邁克爾.貝,他曾執導過很多著名的商業大片,例如,《變形金剛》全系列電影、《絕地戰警》全系列電影、《逃出克隆島》等。
由於大多數出自他手的電影都有很多爆炸大場面,不少電影迷都稱他為「爆炸貝」。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支美軍特種部隊深夜大戰班加西恐怖份子的故事。
片頭是卡扎菲像一條狗一樣被從水泥管道裡拖出來,一顆子彈結束了他生不如死的逃亡旅程,也結束了利比亞四十幾年的獨裁統治。
卡扎菲政府的軍火流落民間,新政府無法控制住邊遠地區的局勢,利比亞陷入戰亂,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情勢尤其複雜凶險。
2012年,隨著一部批評伊斯蘭教與先知默罕默德的美國電影《穆斯林的無知》上映,多個國家的伊斯蘭教教徒掀起「反美浪潮」,引發流血衝突,並有越演越烈之勢。
終於在9月11日,一夥不明身份的武裝分子,襲擊了班加西美國大使館。由於大使館僅有幾名保安人員,並且守備鬆懈,領館瞬間就被攻佔。而CIA基地中僅存的六位海報突擊隊員,第一職責並不是保護領館安全,這也是令營救行動拖延了20分鐘的緣由,直到他們實在無法忍受,聽著同胞的求救而不予理會,隊長擅自下令出發,而男主角Jack說出了令長官顫抖的那句:「如果你讓他們佔領了大使館,你覺得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會是哪裡?」。在這之後,CIA人員才集體覺醒,開始聯絡求救與出逃方式,配合作戰。
該片是邁克爾.貝繼《珍珠港》後,又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作為斯皮爾伯格的親傳弟子,邁克爾.貝無疑是美國商業片的大咖級人物,《勇闖奪命島》、《變形金剛》系列,都取得不俗戰績。
有了邁克爾.貝的加持,影片中的槍戰、追車、空襲場面自然少不了。也拍得非常刺激、流暢。而對軍迷來說,槍械戰術等諸多細節也經得起推敲,這也是自《黑鷹墜落》後,又一部反恐軍事大作!
而關於利比亞人民,除了武裝襲擊分子們,還特意表現了很多孩子,他們看著親人拿著槍,看著美國人來了又走,他們在路邊玩著爆竹,在廢棄的汽車頂上舞蹈。而當他們長大了,會變成兩派,一部分堅持武力奪取政權,一部分人說是為了國家在戰鬥,站在美國人一邊,寄予軍事力量和政策扶植。
影片中,最後歡呼雀躍,開走幾輛公車的年輕人們,令美國大兵們,看著也是眉頭不展,他們只是清楚,自己當下應該做什麼,回到美國,回到家裡,就是最對的選擇。這一切看似閑筆,卻似乎又都有著深意。
利比亞的人民很清楚自己的國家在經歷動亂,也知道與美國人的敵對,未必會全身而退,但是這是他們唯一的途徑。而當地的平民,一方面不參與戰鬥,只能默默提醒美國人。一部分又貪圖美國的先進武器,才讓美國人有藉口援助,介入局勢,導致了局面的混亂不堪。
就像大兵們感覺的,似乎全世界都知道今晚的襲擊行動,只有自己全然不知,CIA作為情報部門,更是什麼都沒有掌握到。
近年來,美國的真實故事改編的戰爭電影,無一例外的要反思美國的立場,美國大兵們經歷的犧牲,還有當地無辜平民的遭遇。而每一個故事,都要找到獨特的主題,而不是單純一味的講述英雄主義。《危機13小時》用直白的CIA敏感立場作為背景,片中的CIA長官甚至沒有名字,僅僅是The Chief,這裡並不是要抨擊某位作出錯誤抉擇的領導,或者是讓誰去負上責任。而是更加凸顯了,六位海豹突擊隊員的道德立場,不管美國人來到利比亞在做什麼,拯救自己的同胞,也是天經地義。而那位美國33年來,第一個因公去世的大使,也為他們自己留下了血的教訓。
普遍認為:班加西恐襲事件是歐巴馬-希拉里行政機構的重大失敗。政府既沒有為美國外事人員提供恰當的安全防護,又在襲擊發生後未能果決行動,造成4名美國公民犧牲,更在事後試圖訴諸這樣一套敘事:美國人製作的反穆斯林視頻引發穆斯林不滿,導致抗議與襲擊,這不僅是不負責任,更是懦弱。更重要的是,一個缺乏自信、顧慮重重的美國,才是導致類似嚴重後果的致命原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