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之十六:統一文字 功在千秋(圖)
秦始皇要大臣們研究各國的文字,然後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本著筆畫簡單、好寫、易學的原則,創出一種新的統一的文字。(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地域上,成為了一個國家。但是要真正讓這片廣袤土地上的人,成為真正的一體,那還是一個巨大的工程。秦始皇每天都要下達許多的命令,詔書。各郡縣之間也要有溝通,往來。秦始皇發現,六國之間地域不同,語言各異,文字也各不相同。這也使得皇帝下達的命令,詔書,到了許多地方,發生那裡的人看不明白,或者是產生歧義、錯誤理解、造成混亂等現象。所以這就使得統一文字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李斯摹小篆
秦始皇把丞相李斯和諸位大臣召集起來商量這件事。要他們研究各國的文字,然後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本著筆畫簡單、好寫、易學的原則,創出一種新的統一的文字。經過努力,很快,一種叫做「小篆」的新的文字就創作出來了。李斯奉秦始皇的命令,自己親筆寫下了「倉頡篇」七章,作為全國標準摹本,供天下臨摹。
秦始皇帝下令,各地無論何種方言口語,具體到書寫文字,全國一律以小篆作為統一文字,統一書體。還令人按照李斯的「倉頡篇」臨摹了許多標準摹本,發往各郡,供人參照學用。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後人認為是李斯書寫的。(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程邈造秦隷
就在全國上下統一文字鬧得轟轟烈烈的時候,有一天,有人遞上來一份公文。內附一份完整的新的文字的寫本。始皇拿過來一看,原來是一個叫程邈的人創作的。這個程邈,原來是做獄吏的,因犯事在獄中服刑。聽說了統一文字這件事,他通過自己的親身工作體會,認為即使這個小篆,也難以適應當前的公務。需要有一種更容易辨認,同時還能書寫簡便快速的新書體才好。於是他在監獄中就專心鑽研字體結構,做起文字學問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程邈把民間流傳的各種書體蒐集到一起,潛心研究,一個個加以改進,把大小篆原來字體中的圓轉變為方折,同時刪繁就簡,去粗取精,經過10年磨練,終於創造出書寫便利且易於辨認的三千個隸書體字來。他託人把這個字體樣本呈獻給秦始皇。始皇看了,十分欣賞,感到很實用,很適用。始皇帝馬上下令,赦免程邈的罪,放他出來,不僅官復原職,還提升他做御史,專門負責這個文字統一的工作。因為程邈是在獄中完成的這個工作,後人就把他整理編撰的文字字體叫做隸書。
這種隸書的特點是扁闊取勢,結構簡單,筆畫平直,與小篆相比,書寫方便,易於辨認。以前的文字有鉤鉤圈圈,寫起來比較費時費力,辨認起來也有困難。而這個隸書就沒有了這些弊病。後來還有了漢朝的隸書,人們為了區別,就把程邈的這個叫做「秦隸」。
隸書是中國古代文字發展的分水嶺,為行書、楷書、草書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刻大觀帖中還收錄有程邈書作《秦御史程邈書》。
圖為漢朝隸書《華山廟碑》。(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從此,我國文字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始了現今文字。在字的形體上也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則從表形、表意到形聲,接近現代文字了。但直到四十年前秦隸卻始終沒有真跡顯現於世,我們沒有親眼目睹過秦隸的真本。直到1975年底在湖北省雲夢縣城西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出土了一千一百餘枚竹簡,字徑很小,最大的不過二分,字型工整端秀,筆畫渾厚。它的筆畫肥、瘦得宜、剛柔相濟、縱橫奔放,渾厚凝重,變化多姿,其點畫有明顯的起伏變化,特別是其中的「波勢」已初具規模。這就是秦隸的真跡。
古人說「文以載道」,文字是用以人神溝通的工具。也是用於民族歷代文史、道義相傳的工具。
秦始皇統一文字使得我國的歷史文化得以保存,使得我們後世之人對祖國的神傳文化、正法、正理、正史能夠準確理解,實在是造福萬代,功在千秋。當人世面臨「萬佛臨凡、萬法歸一」之時,使後人能準確無誤地得大法、得大道,返本歸真,完成人類的最終使命。對此,秦始皇功不可沒!
主要參考文獻:
李開元《秦謎:秦始皇的祕密》
李開元《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