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學,最能建立複雜技能。(圖片來源:Adobestock)
諸如測驗與間隔等有益的考驗使印象扎根。諸如建立連結和交叉練習等有益的考驗使頭腦靈活,足以因應未曾見過的問題。短期來看,這些都拖慢學習,阻礙表現。這可能成為問題,畢竟就如空軍學院的學生那樣,我們是以當下表現衡量進步幅度,而這樣衡量常是錯誤的。
2017年,教育經濟學家鄧肯和心理學家貝里合作,率研究同仁檢視67個意在提升學業表現的幼兒課程。
「贏在起跑點課程」確實使幼兒贏在起跑點,但說到日後的學業表現則不然。他們普遍發現一種「消退」效應,一時的學業優勢轉眼無所依憑,甚至澈底煙消雲散。在他們的圖表上,這類似刻意練習的早慧選手漸居下風,遭日趨出色的頂尖運動員迎頭趕上。
研究人員指出,一個原因是在於幼兒課程是教「閉鎖型」技能,可由反覆練習迅速習得,但別人遲早也會跟上。消退效應與其說是自己退步,不如說是別人進步。舉肢體技能為例,這就像早點教幼兒走路,也許一時看起來很厲害,但其他小孩之後也會學走路,並無證據顯示早學走路有何重要。
研究人員建議,如果課程想長遠增進學業表現,重點該放在「開放型」技能,以利日後的學習。稍微提早教孩子閱讀不具長遠效益,但教孩子從上下文找出關連可能有益。不過一如所有有益的考驗,箇中缺點在於,贏在起跑點很立竿見影,深度學習則否。研究人員寫道:「成長得最慢,最能建立複雜技能。」
鄧肯在《今日秀》暢談研究團隊的發現。家長和幼教老師提出反對意見,自認能看見孩子的進步。這一點殆無疑義,但問題是他們能否判斷對日後學習的影響,而根據美國空軍學院的那項研究,答案並不樂觀。(註1)
「贏在起跑點課程」確實使幼兒贏在起跑點,但說到日後的學業表現則不然。(圖片來源:Adobestock)
由於進步近在眼前,我們更加照直覺走,重複練習再三,但就如傷寒醫師的例子,當局者迷,經驗反被經驗誤。相較之下,深度學習意謂著慢慢學習。想贏在起跑點,反而欲速則不達。
知識要長期有用,必然很靈活,能用來因應新問題。無論是海空防衛模擬,或交叉練習的數學課學生,都在學抽絲剝繭,分辨各種問題底下深層結構的相通之處。他們無法指望相同的問題一再出現,所以得學著看出全新問題底下的概念連結,再靠相應的策略解決問題。
當知識結構如此靈活有彈性,能有效應用於全新領域,就稱為「遠效」。
特定思維能促進遠效,一種俄國心理學家魯利亞所見的烏茲別克偏鄉村民無法應用的思維,效果之遠,而且我們所有人尚且應用得不夠。
【註1】
兩個最以密集訓練著稱的幼兒課程明明想讓學生進步,卻在許多認知層面面臨消退效應,然而也有一些長遠重要的社交益處,例如減少自我封閉的比例。即使對學業的幫助消退無蹤,至少孩子與成人的正向互動會留下深遠影響。在我看來,孩童體育課程該注意這一點:相較於即早培養閉鎖型技能,教練與學生的互動更能帶來長遠影響。
本文整理、節錄自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責任編輯: 皇輔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