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業正在加速將產業鏈遷出中國,並且是讓人難以察覺的方式。(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0年9月25日訊】隨著美中關係交惡,西方公司在與中國打交道的過程中,不但面臨著更加惡劣的商業環境,也不得不重新考慮人權問題。日前有美國商界代表和人權活動家在奧斯陸民主論壇上呼籲,美國公司應該遵從西方的價值觀,更敦促美國政府採取有效的措施,維護法治秩序。武漢肺炎疫情在半年的時間裏橫掃整個世界,更成了美中之間爭議的主要話題。但一直牽動著美中兩國的經貿關係也在「悄然」發生演變,包括美國公司在內的西方企業正在加速將產業鏈遷出中國,並且是讓人難以察覺的方式。
產業鏈外遷在繼續
「有很多世界500強公司正在遷出中國,只是他們不會以公開的方式去做,所以人們很難在媒體上讀到這些消息,」美國對沖基金經理凱爾·巴斯 (Kyle Bass)在9月24日舉行的奧斯陸民主論壇上透露了這一趨勢。多年來,巴斯專注於全球範圍內的投資趨勢,曾在2008年準確預測到了美國次貸危機。
他的這一說法得到了商業學者鮑爾丁(Christopher Balding)的佐證,
「你可以看到,電子產品有相當比例正在遷出中國,而其他國家的電子產品產量卻在相應增長,這說明的不正是生產的遷移嗎?但坦率地說,現在很難找到很好的數據。」
鮑爾丁目前在越南富布賴特大學(Fulbright University Vietnam)擔任副教授。在此之前,他曾在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任教,但因為公開談及敏感的政治性話題,而遭到院方解聘。
但一些專業的諮詢公司仍在統計西方公司退出中國的數據。據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普華永道7月底在網站上公布的數據,目前在華的美國公司16%已經計畫調整其產業鏈的布局,或者在中國國內重新設廠,或者完全遷出中國。
這個數字雖然不高,但報告中還指出,從中國進口的80%的產品,如果遷移到亞洲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生產,將更為划算。
與此同時,美國高德納諮詢公司(Gartner)6月底公布了3月份之前的一個調查顯示,260家全球性企業中,已經有33%把生產和供應渠道遷出中國,或者打算在未來兩到三年的時間裏這樣做。
這顯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鮑爾丁指出,中國方面不會輕易讓西方公司達成目的,「像那種合資企業,當外方想撤出時,中國的合資方會說,你這個企業在這裡都已經十來年了,你現在想走,就只付給你1美元。」
此外,仍然留在中國的美國公司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今年三月,國際金融公司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獲準可以提高在華合資的持股比例至51%,曾讓外界歡呼中國進一步放寬了金融業的投資限制。
但據巴斯介紹,這種放寬是有代價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被要求把他們的數據留在中國。」
巴斯很反感這種做法。他建議,美國政府可以遵循「對等」原則,對在美中國公司宣示同樣的政策,迫使中國政府重新考慮他們的做法。
人權問題日益突出
在中國的營商環境逐漸變差的同時,西方公司在中國的人權問題上正面臨越來越多的壓力。
兩週前,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局宣布全面禁止進口產自新疆的衣物和農產品,因為這些產品涉嫌由強迫勞工生產。
美國政府的這種禁令雖然具有指標性,但未必能阻止逐利的美國企業同中國合作。
去年,美國職業籃球賽NBA休士頓火箭隊總經理摩瑞發表支持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言論,致使中國在國內停止轉播NBA賽事。NBA總裁蕭華(Adam Silver)立刻發表聲明,對事件表達模棱兩可的態度,被外界指責為向中共屈服。
「NBA這些人都只為錢,他們難道不知道沒有任何理由要和中國這樣的政權去打交道?」巴斯這樣評論說,這是他與NBA的幾位經理人會談時得出的印象。
鮑爾丁指出,現在的問題是可能很多美國人還不瞭解中國的實際情況,「我有一個在中國從事和政治無關事務的朋友,從中國回來講了很多中國的實際情況,但周圍的人就是不相信這些是事實。」
蘋果公司在9月初發布了人權政策,強調尊重「言論自由」。對於在中國廣佈生產線的蘋果公司,這種聲明自然引起了外界廣泛關注。
但美國的人權基金會的策略顧問王珍妮(Jenny Wang)在論壇上指出,這種政策很難讓人滿意,「重要的是缺乏實施的細則,比如,它說要尊重國際人權準則,但同時又說要遵守所在國的法律,這實際還是對中國有所退讓。」
王珍妮強調,蘋果的這個政策是在民間社會的各種壓力下做出的,雖然現在還有侷限,但畢竟是一件好事。如果需要進一步的改變,還需要民間社會關注中國人權的各種群體對這些公司施加更多的壓力。
鮑爾丁和巴斯則指出,要想在人權問題上改變中國,歸根結底還是要採取實質的辦法。比如說,經濟脫鉤政策,雖然很多人最初都認為這不可能實現,但目前看不少美國公司正在遷出中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