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快樂為何?「樂聖」一語道破真相(組圖)

貝多芬的信仰之旅。

來自黑暗的家庭卻不能阻擋他生命的熱情

從1770年出生起,貝多芬就面臨著排山倒海的困難處境,酗酒的父親苛刻而不負責任,慈愛的母親一直體弱多病,四十歲就早早離開了人世。

朝令有錯夕改何妨的真實

貝多芬是在整個歐洲都處於社會動盪之時成熟起來的。

當時的空氣中瀰漫著革命的氣息,所有的既定格局無不受到挑戰,拿破崙正在遠征,征服著途中的每一個民族。

起初,貝多芬非常欽佩這位征服者的威力,準備把自己的第三交響樂曲獻給這位英雄。但聽到拿破崙稱帝的消息時,貝多芬在狂怒中把樂譜的扉頁撕成了碎片。

失聰的打擊讓他淬煉出對神的驚奇

他生命中確定無疑的損害他職業生涯的悲劇是漸漸的失聰。

對於這種可怕的打擊,貝多芬不讓自己沉落在怨恨之中。在他著名的Heligenstadt Testament中,失聰的作曲家抒發了他最深的渴望:「全能的神,你鑒查我心中的靈魂,你也測透我的心,知道裡面充滿了對人的愛和對善的渴望。」

事實上,貝多芬的確能顧念別人並同情他們的苦惱。當他知道巴赫僅存的女兒需要幫助時,立刻出版了一部新作,將所有的收入贈給了這位老婦人。

貝多芬的耳聾日益嚴重,他越來越退縮回到作曲的工作中。貝多芬一直活到1827年在臨終的床上,他再次向弟弟表示「已作好充分準備」回到神的平安裡面。

他在生命盡頭的最後舉動是領聖餐,他的朋友哈頓布瑞納一直和他在一起,直到他在有暴風雨的那一天去世為止。他親密的朋友費利克斯·辛德爾堅持說貝多芬的「整個生活是他內心虔誠的證據。」

天主教的背景,基督教的影響

貝多芬出生和受洗在羅馬天主教家族。他媽媽據說非常虔誠,從小就把貝多芬送往天主教的學校學習。

貝多芬的日記,信件和對話本(耳聾後用來和別人溝通)有許多地方虔誠地提到神,是堅定信仰的有力證據。他以自己特有的確信寫道:「不是原子的偶然碰撞形成了這個世界,如果宇宙的構造反映出秧序的美麗,那麼必定有位創造者:神。」

他在生活中感到不平時他向神尋求答案:「因此,我將平靜地忍受一切不合理,並把信心放在你永恆的良善上。哦,我的神,在你自有永有的神裡面,我的靈在歡唱,你是我的磐石、我的光、我永遠的信任。」

在1815年,他甚至表示希望成為一小教堂的作曲家,以求安寧和滿足,在那兒他將把作品獻給「永恆的神的榮耀。」在他的日記中記錄著他熱烈的禱告:「無論怎樣,讓我轉向他並在創作中結出纍纍的碩果。」

1810年,他向一好友坦白自己近乎孩氣的信心。他寫道:「我沒有朋友,必須獨自生活。然而我知道神比其他人更親近我。我一點也不怕他,我總是能認識和理解他。」

貝多芬的人生目的是要完成神的託付

貝多芬瞭解他的任務,曾在遺囑裡寫道:「直到完成上帝要我做的,否則我不可能離開這世界。」在日記裡一個簡短的禱告道出他的心聲:「不管如何,讓我倚靠你而結滿豐盛果實。」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親近上帝,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遠離上帝。——貝多芬

依據維基百科的資料,路德維希·范·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意志作曲家、鋼琴演奏家。貝多芬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樂派之風格與精神,因而在音樂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自1814年開始他的聽力急劇下降,於是放棄了鋼琴演奏和指揮,但卻堅持創作。

貝多芬一生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帶有編號,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因此在華語世界中被尊稱為「樂聖」。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