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講堂】口渴 攸關生死的辨證(組圖)


口渴常常代表著一個人陽氣的強弱、胃氣的盛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般人會想,口渴喝水就好了,但口會不會渴,在中醫的辨證來說,可說是一個大問題。口渴常常代表著一個人陽氣的強弱、胃氣的盛衰,甚至在疾病中是決定生死的一個因素。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到:「傷寒,心下有水氣,咳有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就是說得到了寒性感冒,本來都不會口渴,但給他服下一點小青龍湯這種熱性發散的藥以後,口會渴的,此是寒去、疾病自癒的表現。這個例子說明了口渴是陽氣來復,疾病向癒的徵兆之一。


口會渴代表胃氣充盛。(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口會渴代表胃氣充盛,胃為水穀之海,「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容易口渴的人一般陽氣較盛,活力較強,但也不全是如此,因為有些陰虛者口很渴,卻虛弱無力;有些人不容易口渴,其實也不是身體不好,就是中焦陽氣較弱,不喜歡喝水,但是胃氣衰敗確實是會致死的,不但水喝不下,食物也吃不下的。《傷寒論》中有另一條文曰:「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這說有一個醫生辨症錯誤,將寒症辨為熱症,本來應該給溫中的藥,結果卻給了寒藥;除中,就是中焦胃氣被除滅,胃氣衰敗,立刻迴光返照,病人不久就死了。

很多老年人不容易口渴,西醫認為是年紀大了,下視丘的口渴中樞(Thirsty Center)對血液滲透壓不敏感了,因此不易有口渴的感覺。中醫認為口渴不渴,關鍵因素是三焦陽氣有沒有旺,胃氣有沒有充實,還有許許多多的因素,很複雜的。糖尿病人的口渴,中醫稱為「消渴」,在初期會有吃多、喝多、尿多的三多症狀;有些糖尿病人口渴到喝水都感到水是甜的,喝水喝得好比駱駝一樣,一天喝好幾千C.C.,中醫的治療常用「白虎湯」除其胃熱,若不治療,下消的症狀就會出來,不但尿多,小便也會混濁。

有些人口不但渴,喜歡喝水,而且口中還發甜,中醫稱之為「脾癉」。癉就是但熱無寒的意思,脾癉是消化系統很熱,還摻雜有濕濁,此人舌苔必黃,熱象較重,中醫治療就是中焦熱與濕並除,常用甘露飲之類的養陰、除濕、清熱。

本文留言

作者鄧正梁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