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六句話 讓你認清誰是小人(圖)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繪圖:志清/看中國)
有人說,跟著《易經》學八卦,跟著《鬼谷子》學兵法,跟著《論語》學做人。《論語》中「小人」和「君子」分別出現了24次、107次之多。《論語》中最為經典的六句箴言,教你如何慧眼識別身邊的君子和小人。
一、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老話說,小人無錯,君子常過。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遇到問題,君子從自己找原因,小人從別人身上找原因。《孟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
從前有兩戶人家,村東頭的王家經常吵架,村西頭的李家卻能一團和氣。有一天王家的人去李家請教,為什麼他們家總是和和美美。
李家的人回答:「因為我們常做錯事。」王家人不解,這時候,李家的媳婦從外面回來,走到大廳滑倒了。正在拖地的婆婆趕緊過來扶起她說:「都是我的錯,把地弄得太濕了。」院裡的兒子看到跑過來說:「都怪我,沒來得及告訴你正在拖地,害你摔跤。」被扶起的媳婦一臉不好意思說:「是我不好,沒注意才滑倒的。」
王家人看到這一幕,頓時心領神會。要是在他們家裡,婆婆一定指責媳婦走路不長眼,媳婦怒火中燒反駁,而其他人則在一旁哄堂大笑。
有些人喜歡把自己的問題掛在背後,把別人的問題掛在胸前。 看到別人的毛病,看不到自己缺點。對於這樣的人,只需不聽,不辯,不交,不擾,隨他去便好,切勿糾纏。
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自古以來許多人將這句話製成匾額,懸於室中,激勵自己。孔子說,君子心胸廣闊,為人寬容,處事泰然;小人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局促不安。
君子容人納物,做事坦蕩,不迷戀榮辱得失,所以不憂不惑,不懼不擾。小人役於物,為名利慾望牽行,患得患失,所以才會戚戚不安。
有兩個和尚結伴遊歷。途遇一條河,見一女子腿受傷無法過河,老和尚便主動背女子趟過了河,然後放下女子繼續趕路。
一路上小和尚不禁嘀咕:和尚怎麼能背一女子過河,近女色乃佛門大忌。一路走,一路想,最後終於忍不住了,說:你犯戒了?怎麼背了女人?老和尚嘆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小和尚聽完羞愧不語。
孔子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一個人只要自己坦蕩,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便可以處事泰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自己心裡有鬼,看別人自然也是有鬼。事事以惡意揣測別人,多半自己就是惡人。
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往往對事物有各自見解,觀點不同但彼此尊重,小人表面上附和,卻是勾心鬥角,面和心不和。
司馬遷說:「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一個人是不是真心,值不值得深交,只要看生死之際,貧富之間的境遇,便一目瞭然。
漢武帝時期,李陵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面對三萬敵軍連戰連捷。司馬遷聞之連連搖頭,長期深入,人困馬乏,危矣。匈奴調集八萬鐵騎圍剿,最終李陵寡不敵眾被俘。漢武帝聽信讒言,認為李陵投降叛國,龍顏大怒。
朝堂之上李陵往日結交紛紛啞然,唯獨司馬遷坦言進諫。他與李陵並非深交,李陵屬激進派,與司馬遷政治觀點不同,行為方式各異。但司馬遷深知,他們都有一個共同守護的國家,這便是最大的和。
雖立場不同,但司馬遷欣賞李陵的軍事才能,情願以命擔保。結果漢武帝一氣之下將司馬遷以「誣枉」之罪下獄。身陷囹圄的司馬遷,本以為有朋友拔刀相助。沒想到只等到一個現實:「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世代太史令,往來交無數,危難之際才發現,所謂的朋友只不過是「同而不和」。
有人說,時間識人,落難知心。平日里稱兄道弟,事事附和的人,未必是你最值得信賴的人。這樣的人容易表明面一套背後一刀,我們無法處處提防小人暗算,卻可以提早察覺敬而遠之。
四、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小人難事而易說也
孔子說,君子容易相處共事,但是難討之歡喜,小人容易討其歡喜,但是難與之共事。
君子結交見人之善,小人相處見人之惡。曾參曾和弟子說:「夫子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孔子見到別人的一個善行就會忘卻他曾經不好的地方,肯定對方好的一面所以容易相處。
小人見人之一惡而忘其百善,幾年交情,僅僅因為一件事不滿意,就惡語相加,忘恩負義。孔子說,君子易事,但是不按正道去討好,他是不會喜歡的。小人難事,但是可以被花言巧語討好。
宋真宗年間有個人叫丁渭,喜歡別人溜須拍馬,自己也靠著阿諛奉承做了副相。一次與宰相寇准吃飯,丁渭看到寇准的鬍鬚上沾了飯粒,趕緊上前為寇准梳理鬍子,還對其鬍鬚大加贊揚。
寇准深知丁渭心術不正,不屑與之為伍,譏笑道:「難道天下還有溜須的宰相嗎?」自此,溜須拍馬也成了形容小人的代名詞。
巴爾扎克說:「阿諛奉承絕不會源於偉大的心靈,這只能是那些卑鄙小人的特產。」一個人在工作、生活中,只聽得了吹捧和誇贊,經不起一點真話,也不會對別人說真話。
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以道義團結人而不勾結,小人為私慾相互勾結而不團結。
古語云: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君子為人,以德藝為先,以大是大非為己任,不偏袒,不徇私。小人處世,以同異為愛惡,以愛惡為是非,黨同伐異,圖謀私利。
國學大師熊十力曾說:「人謂我孤冷。吾以為人不孤冷,不堪與世諧和。」孤冷,是憤憤之徒對他的稱呼,對於志同道合的人,他便「與世諧和」。
有人組織了一個「八不會」盛邀他加入,想仰仗其學界威望好辦事。
熊十力當面力斥:「你們‘八不’還要弄個組織,這是結黨營私,應該加個‘九不’,不搞小團體。」眾人聞之汗顏。熊十力為學之余,廣交賢人,與梁漱溟、錢穆、馮友蘭等相交甚密,時常以文會友,很多名人志士,皆慕名而來。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君子以德藝結交天下,小人為利益蠅營狗苟。君子堅守大義合群,小人追逐慾望聚散。一個被私慾牽行的人,必定搖擺不定,有一天也會因為私慾背信棄義。
六、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的行為首先考慮不逾法度,小人只考慮是否有利可圖。
君子克己以奉公,不以其道得之,不取;小人行險以僥倖,貪圖眼前恩惠,雖蹈刑辟而不顧。在湖南的楊氏祠堂有這樣一副對聯。
上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暗室無欺
下聯:頂天、立地、愛人、律已,光明正大
說的是漢安帝時期太守楊振。楊振出任東萊太守時,路過昌邑,縣長王密是他做刺史時舉薦的人才。聽聞楊振途經,特意趕赴迎接,晚上二人在驛館暢聊至深夜。臨走時,王密取出十斤黃金,見四下無人悄悄說道:「此刻無人知曉,您就收下吧。」楊振厲聲呵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無人知曉。」後來人們以「四知太守」贊頌楊振清廉,不以權謀私的君子風範。
一個人不懂得循規克己,毫無原則,任由貪婪打破底線,遲早也會被利益毀滅。
2500年前的《論語》智慧,今天讀來依然有無窮的價值。北宋政治家趙普更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而我們的人生,也能從這部巨著中汲取營養。
讀《論語》,修君子之行,去小人之害,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清新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