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一擊:四十一年未有之大變局(圖)


美澳日印等國不斷強化在南海的軍事部署對抗中共,區域局勢驟然趨緊(圖片來源:公用領域)

【看中國2020年7月29日訊】最近數月,風起雲湧,亞洲動盪不斷,最主要的事件包括:

——美中互相關閉對方的總領事館,事件一出震動了整個世界——這是自1979年中美建交之後四十一年未有之大變局;

——中印邊境發生自從1962年之後最嚴重的衝突,出現了軍人死傷,這是五十八年之大變局;

——東海的局勢進入高度緊張狀態,日美協商在駐日美軍基地部署核飛彈,日本再次購買105架F35隱形戰機;

——臺灣海峽暗流湧動;

——美國在南海問題上公開選邊站的策略,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不斷強化在南海的軍事行動,中國在南海部署戰機,危局似有引爆的態勢;

——美國國務卿彭培奧所作的必將載入歷史的演講;

——香港所發生的事情所帶來的影響將極其深遠;

……    

為什麼這些重大事件密集地同時發生?它們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經濟全球化以來,歐美資本不斷流入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重點是流入了亞洲國家,帶來了全球經濟增長這個「好處」的同時,也將世界逼入了「絕境」,這個「絕境」由以下兩方面內容來組成:

其一,隨著資本不斷外流,歐美的經濟增長潛力和速度都在不斷下滑,國家的財政收支平衡就會被持續削弱,具體體現就是歐美政府的負債率不斷攀升,一旦債務危機爆發,就意味著貨幣危機的到來,美元、歐元等國際貨幣的價值就會暴跌,二戰之後所建立起來的國際金融秩序就會徹底解體。當美元、歐元因貨幣危機出現巨幅貶值之後,國力就會劇烈下降(參考蘇聯解體之後的俄羅斯,就是貨幣巨幅貶值之後的具體表現),就無法支撐自己的軍力和國際影響力,美國就會成為美洲的一個區域性大國,歐盟和歐元區就會走向分裂等等,這就是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之後歐美社會必須要面臨的嚴重社會危機——世界甚至會從此告別由歐美主導的時代。

中共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讓歐美各國的政府負債率出現了暴漲,到今年底美國政府的負債率將達到135-140%,美元危機已經迫在眉睫,歐元區的處境甚至還不如美元。這意味著美國和歐洲國家已經進入危機關口,必須使用霹靂手段應對這種社會危機的快步到來!

其二,當歐美資本進入發展中國家之後,雖然推動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但隨著歐美資本湧入的同時,也會引入歐美文化,最終就會衝擊這些國家傳統的社會形態,讓這些國家也面臨嚴重的社會危機。所以,有一部分發展中國家所面對的是與歐美一樣嚴重的社會問題!

上述兩個問題就是當今世界的核心問題,雙方都必須面對並解決!

過去一直說,全球化之後將是逆全球化(也可以稱呼為去全球化),但有些所謂「專家」卻將逆全球化稱呼為「去中國化」,對於他們的說法筆者並不認同。根源在於:歐美國家為了避免自己陷入財政危機和貨幣危機——並最終會引爆的全面的社會危機,解決問題的手段之一就是必須「強行」推動過去二、三十年進入發展中國家的本國資本、尤其是產業資本立即回家(另一個必須的手段就是通過貨幣貶值對債務進行稀釋,這是最近數月金價加速上漲的動力所在),推動本國經濟恢復更高的增長速度。只有如此,才能推動財政收入實現更高的增長速度,進而擺脫本國財政危機、貨幣危機和社會危機的全面爆發,這就決定未來絕不是「去中國化」,而是去全球化!

如果沒有中共病毒的全球大流行,這個驅趕資本回國的進程尚可逐漸進行,但隨著疫情的爆發讓歐美國家的負債率出現了飆漲,債務危機的陰影已經撲面而來,此時就必須以霹靂般的力度推動這一資本和產業回歸的進程!什麼樣的行動可以起到爆炸性的效果哪?當然是衝擊主要國家之間的國際關係,惡化相關國家周邊的軍事局勢!這就是上述重大事件在最近密集發生的深層次根源,當國際局勢極度惡化之後,歐美資本就幾乎處於「刺刀」的威逼之下,就只能放棄部分經濟利益打包回家。

以往二十年,歐美資本最主要的流入地是哪裡?當然是東亞和東南亞,這裡沉澱了大量的歐美資本,所以互相關閉領事館的事件發生了,亞洲周邊的軍事局勢開始快速惡化。如果這種形勢下歐美資本回歸的腳步還是慢悠悠,就會擦槍走火引爆戰爭,戰火將是對那些依舊留戀亞洲的歐美資本的雷霆一擊,讓它們百米加速……源於這是解決今天世界核心問題的唯一方式,沒有絲毫的退路!

無論通過緊張局勢或戰爭驅動資本回家,還是通過貨幣貶值來稀釋債務,都是為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支付成本的方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差別僅在於支付成本的方式不同罷了。

人們對戰爭的態度各不相同,但在這樣的歷史大潮面前,所有人都不過是一滴水……更合理的態度是面對現實。除了戰爭,誰還能讓資本放棄眼前的經濟利益加速回家哪?(這個世界也只有炮火才能抑制資本的貪婪)又怎麼避免嚴重社會危機的前途哪?所以,戰爭又是必然的歸宿——戰爭與和平的交替出現就是人類的歷史。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如松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