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儒商鼻祖陶朱公與五彩螺的來歷(圖)

 2020-07-11 08:5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范蠡是春秋末期越國的政治家
范蠡是春秋末期越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既能治國用兵,又能齊家保身,是先秦時期罕見的智士,也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富有魅力的人物之一。世人讚譽他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文韜武略,無所不精。但是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冑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戰場在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從此吳越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吳國,獻「卑辭厚禮,乞吳存越」之策,向勾踐指陳「越必興、吳必敗」之理,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他進獻美人計,並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裡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

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但范蠡由於深知勾踐刻薄寡思,只可共患難,而難以同富貴,於是在舉國歡慶之時,急流勇退,攜家人離開了越國。後來,他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鄰,賢名聞於遠近。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肥城陶山,一說是山東定陶)。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他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又一說為在宜興製陶,無錫五里湖養魚以治產),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於是成為中國儒商之鼻祖。

范蠡的人生是完美的人生。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讚:「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

讓范蠡的人生煥發出最為靚麗光彩的是他和西施的愛情故事。故事雖然是傳說,但二千多年來卻一直為人所樂道。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西施,姓施,春秋末越國苧蘿人(今浙江諸暨人)。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欲獻美女給吳王,以亂其國政。於是越王便把得到的美女西施、鄭旦裝扮起來,用時三年教習舉止,歌舞,吳國風俗,然後派范蠡把她們獻給吳王,吳王果然被女色迷惑而不顧國事,最終被越國所滅。據考,越王勾踐復國滅吳之後,說西施乃亡國之婦,命人沉於江底。

但還有一種傳說,是說范蠡和西施為實現雪恥復國大計,忍辱負重,滅吳復國後,為避越王迫害,於是二人相偕重來故地,在湖邊隱居(相傳為浙江嘉定湖邊)。西施每日妝後,便將脂水傾入湖中,湖水染為胭脂色,湖裡螺螄吃了脂粉水,就變成了五彩螺。後范蠡、西施由此乘船出發,泛游五湖。後人寄託思念,便將嘉定胡叫做范蠡湖,又在湖邊建起西施妝臺。晨光熹微或月白風清之時,坐在臺邊向下凝視,似可看到西施色彩斑斕的裙裾,正隨著湖水輕盈地搖曳,浮動。

責任編輯: 蘭雪晴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