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日本人憑什麼口出狂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日本作為經濟大國,在2001年前僅有9位得主,所以在2001年,日本內閣推出新的「科學技術基本計畫」,就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當時,包括日本科學家在內的大部分人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是吹牛!
然而如今的日本,如諾貝爾獎道路上的一匹黑馬,竟在二十一世紀最開始的19年內囊括19項諾貝爾獎,相當於平均每年一項諾獎!照這個速度,曾經被所有人都不看好的目標,其實也是指日可待。
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是日本人真的更聰明、還是日本政府有什麼激勵機制嗎?
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是日本人真的更聰明、還是日本政府有什麼激勵機制嗎?(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科研投入比例高
在過去三十年間,日本在教育和科研工作上的投資一直保持在亞洲第一的水平。這些年,日本政府為學校分撥了大量的資金、為科研工作幾乎進行無理由資金支持。據統計,二十一世紀,日本近十年間光用於科研經費的支出,就佔了總支出的百分之三,甚至高於了一向在科研方面揮金如土的美國——據2016年數據顯示,美國科研投入佔生產總值的2.8%,約4650億美元。
高付出才能得到高回報,日本在科研投入這一方面倒是完美詮釋了這句話。但是,絕不只是足夠的科研經費那麼簡單。
二、尊敬知識份子
「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日本人憑啥口出狂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日本科學家這一職位,廣受社會尊重。日本權威的「日本社會階層與社會移動」曾做過的一項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日本的187種職業中,大學教師得分83.5分,職業威望僅次於並列第一的法官、律師,社會地位可見一斑。
就連日元上,也是不印天皇,不印首相,印的全都是著名的文學家、科學家這類人。一千元日幣上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學家;五千元日幣上是樋口一葉,日本著名文學家;而最大面額一萬日元上那個目光堅毅、面色嚴肅的人,是教育家、思想家福澤諭吉。
將最崇敬的人印在每一個國民、每天都在數次進行的日常活動裡,意味著最隆重的懷念、最深刻的尊敬。日本人對知識淵博的人表達最大敬仰。
三、對大自然和周圍世界保持一顆好奇心
大隅良典(中)2016年因「對細胞自噬機制的發現」成為21世紀第2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單人得主。圖為他和家人一同參加2017年在美國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所舉辦的突破獎。(圖片來源:Kimberly White/Getty Images for Breakthrough Prize)
大隅良典是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現任東京工業大學前沿研究機構特聘教授。2016年他因「對細胞自噬機制的發現」成為21世紀第2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單人得主。
大隅良典總結自己的探索經歷,有一段話充滿了畫面感——
「小時候熱衷於飛機模型、半導體收音機的製作,夏天喜歡在小河裡撈魚、捕螢火蟲、採集昆蟲,手持網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採筑紫、野芹菜、木通、楊梅、野草莓,能夠感受自然的四季變遷。」
對大自然和周圍世界保持一顆好奇心,是引領諾貝爾獎獲得者走進科研世界的原始原因。
四、全民讀書
閱讀對人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圖片來源:Adobe Stock)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福井謙一在《直言教育》中寫道:「在我的整個初中、高中時代,給我影響最大的是法布爾的著作,《昆蟲記》、《阿維尼翁的動物》、《橄欖樹上的傘菌》……他於我可以稱為心靈之師,對我的人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稱,上小學時班主任金子英夫送給他看各種物理書籍,使他對物理產生極大興趣,並最終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五、一輩子堅持只做一件事
大隅良典等待這個獎項,足足等了二十年。在此前二十五年的學術長跑裡,他經歷了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研究受挫、轉專業、獨自縮在小實驗室長達九年無人問津的學術生活,但是他一直在堅持。
國家投入、科研環境、國民教育、民族性格種種因素,扭成一股巨大的繩結,將日本的科學水平提升到了國際數一數二的地位。對所做事情的熱愛、個人探索精神、好奇心和社會責任感不僅是科研的源動力,也是我們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的最終原因。
發自心底的尊重我們這個社會的學者、尊重知識,是比獲得諾貝爾獎要更重要的事。
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大隅良典(L)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2016年10月31日在東京的官邸內贈送了一瓶清酒,以紀念諾貝爾獎。(圖片來源:TORU HANAI/AFP via Getty Images)
以下是二十世紀以來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學者
白川英樹,獲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
野依良治,獲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
小柴昌俊,獲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田中耕一,獲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
南部陽一郎,獲2008年諾貝爾物理獎,美籍日裔。
小林誠,獲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益川敏英,獲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下村修,獲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根岸英一,獲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鈴木章,獲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山中伸彌,獲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赤崎勇,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天野浩,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村修二,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美籍日裔。
大村智,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梶田隆章,獲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大隅良典,獲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本庶佑,獲201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吉野彰,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責任編輯: 傑夫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