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抑已久的「恐懼」會化成「焦慮」(圖)
長時間壓抑恐懼,會內化成焦慮。(圖片來源:Adobestock)
長時間壓抑恐懼,會內化成焦慮
凱蒂〈Katie〉是一位盡力親為的四十多歲媽媽:總是在工作、照顧孩子,還有打理家務。但是近幾年來,原本就外人看來很不錯的夫妻關係,卻漸漸變得越來越艱難。她的丈夫麥克〈Mike〉會跟她一起出席學校聚會,他們看起來和社區裡其他夫婦沒有兩樣,但私底下,彼此之間並沒有愛、親密或尊敬。他們之間的談話頂多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且在意想不到時,麥克會爆發有關財務、養育子女,以及誰該負責什麼事的激烈言論。
凱蒂覺得他鄙視她,而且爆發的言論也越發殘暴、難以忍受,但她對此無能為力。他絕不會對她動手─ 對她來說,那就越線了─ 但要是她願意對自己坦承,這種情緒上的攻擊已讓她心如刀割。許多夜晚,她無法入眠,也找不出原因。她的心裡滿布傷痕,想要離開他,但又要如何給予孩子們成長所需的一切呢?
凱蒂並未聽從她的直覺,不承認這段在某種程度上有毒的關係,以及她並不感到安全,她應該為自己挺身而出,以及把自己能否接受的界線設定出來,但她把這些焦慮全都埋藏起來。而且麥克不太可能會毅然離開她。畢竟,她在這段關係中「投入了她最好的時光」;為什麼要全部放棄呢?她告訴自己:「沒有事情是完美的,只要堅持下去就好了。」
所以,凱蒂逐月逐季地忍受這樣的對待,並且告訴自己事情沒有那麼糟。當然了,她感到有些焦慮,但又提醒自己麥克永遠都不會真的傷害她,甚至對自己也不承認她每天都在忽略的那些傷口。凱蒂看起來似乎總是在擔心什麼,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但這種焦慮是真實的,並不會消失,且會持續增長。她聽說一些朋友都在服用抗憂鬱藥物,他們的確看起來很開心。她有什麼好失去的呢?在診療室裡,她說她已經不再相信自己的直覺或決定。她說她來看診的原因,是不斷加劇的焦慮,她甚至壓抑了自己身上最深層的恐懼。
對凱蒂來說,焦慮是危險的信號,代表她長時間壓抑的恐懼。她的焦慮促使她尋求協助,跨出了很大一步。但僅是治療焦慮,不再多做什麼,就好像在深層潰爛的傷口貼上OK繃一樣。從外表看起來好像正在癒合,但實際上劇毒仍然存在底下。如果凱蒂透過藥物緩解焦慮,但就僅止於此,她也許可以麻痺掉痛苦、繼續撐下去,但她還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她心裡對這段關係的恐懼與懷疑。
透過承認自己的恐懼,並找到面對實際情況的勇氣,凱蒂的狀態會變得比較好:不僅可以減輕焦慮,還能夠聽到心裡的聲音引導她為核心的問題尋求積極的協助。真正的機會,是要與恐懼當中的真實訊息連結起來,才能夠以更圓融的方式去面對麥克的爆走,並且為自己與家人探究更好的選擇。
並不是只有凱蒂這樣。許多人也是用這種方式面對,而不是找到問題的根源。但是,當她找到能提供支持的環境與值得信任的專業人士,來幫助她面對心裡的挑戰時,就會發現,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所說的話:「知識就是力量」,而且她比自己所知道的還要強大。
儘管這一切得來不易,意識不僅能給予你力量,更能給予你更多選擇。當你學會信任自己、聽從自己的直覺設定界線,並讓你的生活與價值觀保持一致的時候,焦慮就會失去它的力量。
本文整理、節錄自蘭迪.塔蘭(Randy Taran)《每種情緒都是天賦:讓悲傷保護你、恐懼提醒你、慾望推動你……如何善用情緒與生俱來的好處與優勢?》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