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峰傳說:夫妻種紅米 妖魔不敢來(圖)
夫妻倆開始了紅米的種植,並推廣到整個縣城,從此,妖魔沒有再來。(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江西寧都縣的翠微峰,是一個歷史名勝之地。明亡後,有魏叔子等九人在峰上隱居避世,稱為易堂九子(註)。中共在江西時代,反共的平民聚居峰上反抗,餓死者達數千人。1949年中共佔據寧都時,又有反共者盤踞翠微峰抵抗,最後糧盡援絕,被俘殺殆盡。
現在的翠微峰,從外表上看,是一座平常的山峰,由平地到半山,道路雖然傾斜,卻相當平坦,可是由半山上峰頂,卻不同了。先是一長段夾於峭壁之間的通道,那是有石級可登的,但很狹窄,僅可供兩人並行。由於兩邊是峭壁,這一條石級路很暗,除日中之外,太陽光是不可能照得到的。經過了這一條很陡的石級夾道之後,有一小片平地,再要向上登,是完全沒有路了。
站在小平地前望去,眼前聳立著的是一座巉峻崢嶸的小山峰,四週全為峭壁形成,而峭壁中間有一條裂縫,裂縫的寬度,僅及一個稍肥胖的人。人們在裂縫中架了許多段木棍,要登峰的人,就得手腳並用,攀著、踩著、踏著木棍,如猿猴般攀爬而上,倘若失手,那就屍骨無存,不堪設想。
這一個山峰,地勢如此之險,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當然在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而這一條裂縫,好似用劍砍出來的,相當奇特。古老相傳,形成的原由更是不可思議,而翠微峰的傳奇故事,正是從這兒展開。
不知在什麼年代,翠微峰山下,住著一個獵戶,夫妻倆年輕又恩愛。他們在秋收之後行獵,在春天時耕作。他倆經常併肩出入縣城裡,出售一些農作物和獸皮。寧都縣城裡的居民,多數認識他們夫妻,孩子們更加高興和他們來往,因為這對夫婦耐性極佳又和藹可親,整天瞧見誰都樂呵呵的。
獵人的妻子長得很美,令城中的婦女個個稱羨不已,人人都喜歡見到她,與她攀談。
有一次,她正在田間工作,被一個騎著馬的陌生過路漢子看到了。那漢子粗獷強悍,他驚異於獵戶妻子的美艷,於是向她搭訕。她哪見過這種陣仗?嚇得匆匆逃回,把大門緊緊關上。可是,那騎馬漢子卻不捨,跟了過去。
他隔著牆大聲吼叫,命令她出來,立刻跟自己走,如果膽敢反抗,那必然是自尋死路。獵人妻子害怕極了,在屋裡發抖哭泣,並且斷斷續續的告訴外面的男人,自己是有夫之婦。
那漢子蠻不講理的呼喊:「不管你有沒有丈夫,我今天要定了你!你就得跟我走。」她在屋內害怕得瑟縮著,不敢再出聲了,緊張的在房中團團轉,沒後院,孤門獨戶的,也沒鄰居可求救。
這時,那陌生漢子,卻力大無窮的打破了她家的大門,像一頭猛獸般闖了進來,她腿都嚇軟了,來不及逃脫就被逮住了。她由於驚嚇過度,立即暈過去了。那莽漢很得意,搜出了獵人所貯藏的美酒,喝了幾口,又灌些在獵人妻子口內,於是,她醒了。在性命交關的此刻,她竭力叫喊、掙扎,那漢子卻哈哈大笑。
那漢子用衣帶縛住了她的雙手,強力的拖曳著她上馬,向山那邊馳去。就在此時,被兩個戲耍的孩子瞅見了,叫嚷起來,獵人之妻趁勢大聲呼救,請他們去找她丈夫。那莽漢急眼了,不斷的用馬鞭抽打著馬匹和她的身軀,馬兒發狂的奔跑,一路夾雜著她淒厲的慘叫聲,不停的往山中前進。
這痛苦的哀嚎聲,讓山中狩獵的丈夫聽到了,立刻匆匆下山,正好在這山壁前的小平地上,遇上莽漢,兩人劍叉齊舉,就在山前大戰起來。這搏命似的戰鬥打了許久也分不出勝負,而獵人的妻子卻乘此機會,咬斷了束縛逃回家去。
她在家中取出了一把短劍就急速回頭,雖然她並不通曉武藝,但是她知道該伺機協助丈夫。當她接近戰鬥中心時,覷準個空隙,突然用盡全身吃奶力氣,將短劍對準莽漢奮力擲出,說時遲那時快,那莽漢立即被擊中而慘嚎不已,隨即吼聲連連的在地上一滾,化成原形,原來是一頭修煉千年的猛虎,張開血盆大口將她丈夫銜了去,迅速地沒入山中,她又一次暈過去了。
當她醒來時,啥都沒了,只有莽漢的長劍兀自在寒地裡閃著冷冷的青光。於是,她痛哭著尋遍了附近山林,可怎麼都找不著丈夫的蹤跡,但她清楚記得,丈夫明明是被猛虎銜入山壁中去的。她在極度悲痛中,在原地苦等了三天,也哭了三個日夜,仍然沒發現丈夫或妖魔的身影。
無意間,她拾起妖魔遺下的那柄長劍,向聳立面前的山壁拋擊出去,頓時奇蹟出現了!只聽到一聲巨響,又似雷鳴,她拋出去的劍,將山峰峭壁刺破了一條裂縫。只見獵人從這條縫隙中匆忙鑽出來。
獵人驚魂甫定的告訴她:「那妖魔受了傷,將我禁閉在山中,它自己逃到別處去療傷了。」妻子聽了這話,喜極而泣,因為身體太虛弱了,接著又暈了過去。
丈夫抱起妻子一同回家,這一夜,他倆同時做了一個同樣的夢,夢中得到神仙的指示,只要在田裡種「紅米」,妖魔就不敢來尋仇了。
天亮,夫妻倆在指定的地方,找到了神仙送給他們的一斗紅米種籽。於是,這一對夫妻就開始了紅米的種植,並把收成後的種籽推廣到整個縣城。從此,妖魔沒有再來,而種植紅米卻成了寧都的一個特色。
(註:易堂九子:明末清初,寧都魏禧與兄際瑞、弟禮及李騰蛟、丘維屏、彭任、曾燦、彭士望、林時益等九人,於邑境翠微峰下創易堂,以古文授徒,時稱易堂九子。見《國朝先正事略·魏叔子先生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