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奇聞怪事 傾斜百年不倒的重慶榮昌舍利塔(圖)

 2019-12-14 08: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石塔八面彫琢著形態萬千的佛像,甚是宏觀。
石塔八面雕琢著形態萬千的佛像,甚是宏偉。(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有一座奇特的石塔,坐落在榮昌縣河包鎮經堂村白塔山半山腰,距鎮政府0.5公里。

日前,在該鎮文化站站長廖和林的帶領下,記者前往探秘。沿著一條山間小路而上,穿過一片片地步後,路旁的雜草漸多,小路愈發狹隘,不得不動用木棍撥開草叢開路。約莫向山上爬了不到5分鐘,廖和林在一片紅薯地旁停下腳步。

記者昂首一望,在一簇簇半人高的雜草叢中,掩映著一座青色石塔。令人稱奇的是,石塔塔身歪斜,與地上垂直線呈約30度角。

廖站長介紹,整座石塔高約9.5米,基座為2.2米,為11層樓閣八角石塔,每層都由整塊石頭雕琢而成,塔體分為地宮、塔座、塔身、塔檐、塔剎五大部份。

該塔為舍利塔,地宮在基座下,是珍藏佛舍利等物地點。塔座為八角菱形須彌座,仰式雲紋覆盆上為仿木構造重檐八角亭,每面設蓮臺佛龕,內坐佛一尊,共八面坐佛。

走近一看,記者發現石塔八面雕琢著形態萬千的佛像,並伴有蓮座、祥雲等浮雕。而石塔的底層又有些掩埋在泥土當中,因塔身全體歪斜,底層與基座間有著無窮的縫隙。

為了證實石塔鞏固不倒,記者二人合力推石塔底部,令人稱奇的是,塔尖細微搖晃幾十秒後又恢復安靜。

鎮上居民廖桂鮮說,這個塔自他出世時就是歪斜著的。上百年來,不管風吹雨打,或是有人去推它,它都堅持這個姿勢,不會坍毀。

據史料記載,河包鎮,唐代設臨時行州,宋置瀨州鎮,因其群山環抱、景象特殊、人文蔚盛,而被譽為「有武桃園風姿」。

這座河包斜塔為埋藏白塔山回報寺高僧骨灰之所。當地相傳,宋代一皇帝巡視南方時,因飢餓得到河包當地大眾的協助,皇帝為回報他們,便在河包鎮修建寺廟及白塔(始建於公元1132年)。

後人稱此寺為回報寺、塔為回報塔(至今仍聳峙於鎮郊)。至清代中期,該寺一高僧修成正果圓寂後,僧眾將其骨骸葬於舍利塔,也即是眼前這座斜塔之下。

百多年來,這座靜靜聳峙山腰的斜塔是小鎮居民茶餘酒後的最大談資。得知記者前來探秘,鎮上居民紛紛上前傾訴斜塔的奇特。

廖桂鮮說,早年這座斜塔更是被當地人視為具有奇特力氣的浮屠,是聖物,終年香火不斷,十里八鄉的鄉民都來此朝聖、祈福,香客比附近許多寺廟都多。

也有居民稱,河包當地曾多次發生小地震,但從未對斜塔構成影響。經堂村老支書雷錫君回想,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白塔山上還曾暴發過一次百年稀有的山洪,洪水夾帶著沙石衝下來,山上的房子因而被衝垮過半,鄉民們都認為斜塔挺不住了,沒想到山洪過後它依然聳峙。

居民劉世國稱:「在上世紀50年代,斜塔周圍生長著各種不知名的帶刺植物,讓人不敢隨意接近,與周圍環境截然不同。」在他們小時候,若誰能披荊斬棘走到斜塔旁,就是最勇敢的人。

這座斜塔究竟歪斜了多少年呢?身為當地人的文化站廖站長表示:「因為沒有史料記載,不好說。」但鎮上90多歲的白叟從小就看過這座斜塔,能夠計算舍利塔最少歪斜了百年以上。

關於斜塔的各種傳說在當地流傳甚廣,但斜塔為何歪斜?又為何斜而不倒一向是未解之謎,居民們對此議論紛紛。

有人稱舍利塔下埋藏的佛舍利是鎮塔之寳,可保石塔歪斜卻不坍毀;也有知曉力學的人宣稱斜塔應是工匠在締造時成心修成歪斜的,因其歪斜視點並未抵達傾覆的臨界狀態,所以聳峙至今。

對此,廖站長給出了專業解說:「5年前有一批市博物館的專家來石塔實地考證,得出的結論是,歪斜是因為基座歪斜下沉引起的。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石塔逐漸下沉,因為塔下地基土質有差異,一邊疏鬆,一邊鞏固,導致石塔向一邊歪斜,構成斜塔姿勢。」

榮昌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甘勇經勘測後剖析,這斜塔傾而不倒,應當和它運用的修建材料有關。古代修建石塔時用米燒成很黏稠的粥,打成漿,以必定份額和石灰、沙子拌在一起,這種古代粘接材料很鞏固,其耐性接近於如今的鋼筋混凝土,因此這成了斜塔不倒的最主要原因。

責任編輯: 岳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