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把責任推卸給環境和他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
是把責任推卸給環境和他人,還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原因?
《四十二章經》中有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
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
做人最忌諱的,是總挑剔他人,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01】
先講一個笑話。
一個男人近期發現,妻子的耳朵越來越聾,經常是問了好幾遍都沒有回應。
於是,他就去問醫生:「我該怎麼辦?」
醫生告訴他:「你可以試著多喊幾次,比如先站遠點提問,然後站近點提問,最後站在她身後提問。」
男人回到家,進門的時候問了一句:「親愛的,今晚吃什麼?」
沒有聽到回應。
男人就往前邁了幾大步,接著問:「親愛的,今晚吃什麼?」
依然沒有聽到回應。
男人失望地走到妻子身後,又一次問道:「親愛的,今晚吃什麼?」
這時候,他聽到妻子說:「吃魚啊!我都回答你三遍了!」
在人生的旅途上,人們往往背著兩個包袱,一個包袱上寫著他人的過失,另一個包袱上寫著自己的過失。然而很多人卻往往把寫著他人過失的包袱放到胸前,而把寫著自己過失的包袱放在了背後。所以這類人無論怎麼看,也看不到自己的過失,但是一低頭,卻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過失。
他們總能理直氣壯地說道:「我沒問題,都是你的問題。」
「這個事情和我無關,你去找誰誰誰。」
「如果我有問題,也都是你造成的。」
諸如此類。
少時怨父母,成人後怨社會,年老後怨子女,卻從來沒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02】
有這麼一句話:「小人無錯,君子常過。」
意思是,小人永遠覺得自己沒有錯,錯的是別人,君子常常反省自己的過錯。
事實上,越是層次高的人越是內找,越是層次低的人越是外求。越是無能的人,越是喜歡挑剔別人的錯。
最好的自省,就是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強者懂得自我反省,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解決問題;弱者忽視問題,推開責任,抱怨不止。
所謂自我反省,其實就是自我檢查,自知己短,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
人生在世,要面對兩個課題,一個是外部的,一個是自己的。我們無法決定外部的事情,但能通過反思來改變自己。
可現實中,我們總是習慣地掩飾自己的錯誤,不願面對。
因為反省是一個自我解剖的過程,就像一個人拿起刀親手割掉身上的毒瘤一樣,需要極大的勇氣。當我們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向內看自己,我們就擁有了自我超越的勇氣。
當我們遇到失敗或挫折,假如能虛心地檢討自己,實時改正自己缺失的地方,那麼必定遠離災禍。
一切諸果,皆從因起。毀掉你的,正是你的不自省。
當我們遇到失敗或挫折,假如能虛心地檢討自己,實時改正自己缺失的地方,那麼必定遠離災禍。(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03】
學會自省的人,才會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去責備他人。如此方能更好地認清自己,駕馭自己的人生軌跡,才會越來越接近成功。
曾國藩在每天的日記中,都要將自己一天的言行進行一番徹徹底底的反思、清掃。
有一次,曾國藩的朋友竇蘭泉來切磋,曾國藩並末理解好友的意思,便「詞氣虛吐,與人談理」。
本來是一件增益學業的事,結果卻適得其反,二人不歡而散。
曾國藩後來反省說:「彼此持論不合,反覆辯詰,余內有矜氣,自是特甚,反疑別人不虛心。何以明於責人而暗於責己也?」
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初九,曾國藩去岱雲家為其母拜壽。
本是喜慶之事,結果曾國藩出言不慎,弄得大家十分尷尬,宴席一散便匆忙回家。
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反省道:「以後戒多言如戒吃煙。如再妄語,明神殛之!並求不棄我者,時時以此相責。」
曾國藩的一生,就是自省的一生。最終,他的人生修養和事業都達到了絕頂的高度,成為後世稱頌的「聖人」。
古人云,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所以說,一個人只有懂得了常思己過:才能摒棄憤世嫉俗之心,撫平生命的浮躁;才能擁有寬廣恢宏的氣度,擇善而行;才能約束自身日常的行為,規範進取的道路。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挑剔別人,做更好的自己,遇見最好的生活。
責任編輯: wendy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