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決戰中途島 美國以弱制勝的秘密!(組圖)

原標題:軍事無禁區:決戰中途島的歷史教訓

 2019-11-09 08: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決戰中途島美國以弱制勝的秘密!
1942年中途島海戰中美國「企業號」航空母艦(美國海軍)

【看中國2019年11月9日訊】11月8日,美國和中國大陸兩地同步上映一部歷史戰爭片:《決戰中途島》。這是二次大戰中最重要的一次決定性海戰。1942年6月4日,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島附近海域,一舉殲滅日本帝國海軍4艘航空母艦,扭轉整個戰局。此後太平洋戰爭進入新的階段,美國採取戰略主動,轉守為攻。日本帝國海軍雖然還有相當的實力,但優勢不再,開始節節敗退。

結構性問題

可以說,中途島戰役是日本帝國海軍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戰後有不少回憶錄和研究著作回顧這段歷史,讓多數讀者留下一個普遍的印象:就是日本帝國海軍敗在少數人的失誤,尤其是第一線指揮官、聯合艦隊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南雲忠一(Chūichi Nagumo)的錯誤指揮,要負最大責任。同時,兵力居於下風的美國海軍,竟然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元氣大傷之後的半年內,能夠以寡擊眾,一舉殲滅日本帝國海軍的王牌艦隊,令人難以置信,似乎帶有幸運成分。

這樣的印象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2005年,美國兩位專研二戰的歷史作家帕歇爾(Jonathan Parshall)和塔利(Anthony Tully),合著一本名為《碎劍:中途島海戰不為人知的故事》(Shattered sword:The untold story of the battle of midway),才讓人看清日本帝國海軍的失敗固然有人為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結構性問題,根植於日本海軍的軍事思想、戰略眼光、作戰準則和體制文化,都已經落伍,不能適應航母時代的要求。換言之,日本帝國海軍的失敗是遲早問題。

這本書被譽為是迄今分析中途島海戰最具權威的一本著作。引用大量以前未曾公開過的日本第一手資料,包括日本官方的《戰史叢書》(Senshi Sosho),以及當時參與戰鬥的航母行動報告。作者是以日本的視角來寫,並且以航母為論述主軸,撥開迷霧,還原歷史的真相。

山本五十六

作者精闢寫到:日本帝國海軍雖然成功運用航母偷襲珍珠港,但是包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Isoroku Yamamoto)和海軍軍令部在內,都不是真正理解他們手中握有航母的作用和特點。我感到驚訝的是,作者對山本五十六的評價不如傳說中的高。我原以為山本是開明的航母派的代表,受到軍令部保守的艦隊派的壓制而難有作為。實情卻非如此。山本的軍事思想和戰略眼光並不像宣傳中如戰神般那樣富有傳奇色彩。

從這本書可以看到,戰爭的勝負,不完全取局於技術實力,而戰略眼光、部隊結構和作戰準則,往往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當年日本帝國海軍的艦隊實力無以倫比,但是它的深層結構落伍,碰上觀念先進的美國,一場硬仗就原形畢露。這個歷史教訓至今都有其深刻的現實意義。

我們來看日本帝國海軍在中途島戰役中的兩項重大失誤。

航母認知

首先是對航母的認知與運用。日本和美國都是在1920年代初期發展航母,都向英國學習。美國從英國取得大量有關飛行操作和航母設計的信息。日本也在英國的幫助下設計出首艘航母。美國歷史學家威登伯格(Thomas Wildenberg)指出,當美國首艘航母蘭利號(Langley)1922年服役後,美國工程人員就在航母甲板上設計出停機坪、防止碰撞護欄,以及由各種顏色球衣來標識飛行甲板上的專業團隊,從根本上改變在狹窄飛行甲板上的操作方式。

在那個時代,美國就知道利用飛行甲板的空間而非機庫來增加艦載機的容量,並且以新的操作方式,提升艦載機的出勤率,是非常創新的做法。至今,航母的核心戰力,仍以提升艦載機的出勤率為指標。

另外,美國海軍的領導者也看出航母的價值,除了用於偵察和保護艦隊安全,當艦載機達到一定數量規模時,更可以用來直接攻擊敵方艦隊。1928年蘭利號航母的艦載機數量已達42架,1929年美國第3艘航母薩拉托加號(Saratoga)的艦載機更高達83架,同年它還在巴拿馬運河舉行一次壯觀的空襲演習,由此航母的作用開始列入美國艦隊的戰鬥計畫之中。

作戰準則

根據美國軍事專家洪恩(Trent Hone)的研究指出,在一次大戰和二次大戰期間,美國海軍舉行超過20次的海上艦隊演習和戰術推演,磨練戰鬥技能,逐步形成作戰準則。其中,航母的實用價值與艦載機的作戰效益受到高度重視。這段期間,美國海軍強調積極進取的戰術。為了先發制人,美國開始尋求新的裝備,以研製偵察轟炸機為重點,後來發展出艦載俯衝轟炸機(SBD),成為航母的殺手鐧,在中途島海戰中一舉擊沉日本帝國海軍4艘航母,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

據統計,艦載俯衝轟炸機在二戰期間,共擊沉日本6艘航母、14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和15艘運輸艦與貨船。戰果輝煌。

相較之下,當美國海軍忙於演習並且因應未來作戰需要而擬定航母對決的作戰準則時,日本帝國海軍還在努力完善航母的作戰理論。1940年美國海軍艦隊進駐夏威夷,航母就已經成為海上編隊核心,所有相關船隻都是圍繞航母的作戰需要而展開。

決戰中途島美國以弱制勝的秘密!
「約克城」號航空母艦

髀肉之嘆

與此同時,日本帝國海軍走上一條不同的道路。珍珠港事件結束後不久,日本聯合艦隊參謀長宇垣纏(Matome Ugaki)在他的日記《戰藻錄》中這樣描述:將功勞讓與戰機,實乃「髀肉之嘆」,就是說戰機搶到頭彩,他感嘆主力艦失去建功的機會。接著他說:戰爭將會持久。無論戰機發揮多大作用,最終還是要靠主力艦的巨炮發揮致勝的作用。他的這段記錄,充分顯示日本帝國海軍的用兵思路,以及對航母的輕蔑。

再來看中途島海戰。

1942年5月,當日本聯合艦隊駛向中途島時,主力戰艦仍然是山本五十六控制太平洋海權的戰略核心。他曾說:「戰艦就是艦隊的女王」。最明顯的例子是,山本並沒有全心運用戰艦支持航母作戰,反而把火力強大的主力艦部署到後方,以突擊進入中途島海域的美國水面艦,他希望以一場決定性海戰,摧毀美國海軍艦隊。

因此,日本帝國海軍的任務繁重而複雜。既要空襲佔領中途島,又要伺機摧毀美國航母,還要突擊美國其他水面艦。想的很多,能做的有限。不像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Chester Nimitz),他的作戰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全力找到日本航母,並摧毀航母。雖然他手上握有不少戰艦,但他並不完全使用,擔心戰艦太多會減慢航母的速度。由於雙方對航母認知的不同,注定了中途島戰役的勝敗。

致命偵察

日本帝國海軍第2個重大失誤是,缺乏足夠的偵察力量。他們沒有料到在航母部署偵察機的重要性,而把艦載機的作用完全用於攻擊任務。

反觀美國航母,從1930年代初期的一系列海上演習表明,航母需要一種快速、裝備精良的偵察機。該機不僅可以找到敵方航母,還可以攻擊敵方的飛行甲板。在聽取飛行員的建議後,美國海軍航空局開始研發一系列的艦載偵察轟炸機,之後演變為艦載俯衝轟炸機(SBD)。事後證明,這種戰機兼具俯衝轟炸和遠程偵察的效果。在中途島海戰中發揮關鍵作用。

美國航母平均每艘有72架艦載機,分為4個中隊,每個中隊由18架戰機組成,除了戰鬥機(VF)中隊、俯衝轟炸機(VB)中隊和魚雷轟炸機(VT)中隊,還專門成立偵察機(VS)中隊。由於日本航母沒有甲板停機坪設計,在機庫至多容納63架艦載機,分為3個中隊,每個中隊由21架戰機組成,主要是戰鬥機中隊、攻擊機中隊和轟炸機中隊,沒有偵察機中隊。日本艦隊不是沒有偵察機,而是部署在伴隨航母的巡洋艦上,數量有限。

這種失誤,造成美國偵察機的數量是日本的4倍;偵察範圍是日本的5倍,使得美國海軍較早發現日本航母,而日本艦隊一直沒摸清美國究竟有幾艘航母參戰。如同明眼人對付瞎子,勝敗已定。

日本赤城號航母的航空官深田光夫(Mitsuo Fuchida)事後證實,缺乏艦載偵察能力最終加速日本航母的滅亡。他說:不論在訓練上和組織上,日本航母的飛行員都集中在攻擊任務,而輕忽偵察,導致致命的後果。

歷史教訓

今後如何定位和使用航母,中途島海戰帶來的教訓,應該是非常深刻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