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傳世名畫之一,目前已知最早的版本為北宋風俗畫家張擇端所作,作品以長卷形式呈現,原畫長約528.7公分,高24.8公分,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主要描繪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人物看起來格外生動。
其實《清明上河圖》在後世有諸多摹本,其中明代畫家仇英(約1505~1552年)參照「張本」的構圖結構,以明代蘇州城爲背景,重新創作一幅畫卷,風格與宋本迥異。如果以現代科技將其放大約30倍來看,你會看到一部份是農村,另一部是市集,還有許多史書上沒有記載的庶民生活,這些細節生動又細緻,令人驚嘆宛如古代版的「動漫」或「Google街景」。
仇英《清明上河圖》在明代時歸收藏家項元汴所有,到了清代收入乾隆內府,見於《石渠寶笈》續編著錄。1922年,「末代皇帝」溥儀將此卷連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書畫帶出宮,之後帶至瀋陽。1945年被截獲,1950年,經鑑定家楊仁愷鑑定後留於遼寧省博物館收藏。
此卷《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明朝蘇州城的情景,現場人物約有2千多個,有街上的叫賣小販,也有富家女的生活休閒,或動或靜,栩栩如生的呈現了當時的街巷、橋樑、房屋、店鋪和戲台及人民生活場景等相當熱鬧。除了生活秀,還有風光秀:綿延的山峰,堅固的城牆以及鮮豔的房屋和橋樑瓦片等等。
畫作也反映了古時蘇州城的繁榮,深宅大院、高大城牆與櫛比鱗次的商鋪,無不彰顯了這一點。從細節來看,「描金漆器」、「精裱詩畫」、「錫器」、「染坊」、「諸般銅器」等均為明代蘇州特色;而「青樓」、「書坊」、「南貨」、「女工鋼針」等可讓人感受到蘇州氛圍。
世上有多本《清明上河圖》傳為仇英所作,除了遼寧省博物館藏本(一般認定為仇英真跡),另有青州市博物館藏本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本。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收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國寶,清院本《清明上河圖》(5日)起以數位版的形式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免費展出,長1152.8公分、寬35.6公分,畫中人物超過4,000人,包括橋梁、屋宇、人物描繪細膩嚴謹,是院畫中的精品之作,這次以10公尺長數位螢幕光牆加上VR虛擬實境體驗,參觀者恍若置身九百年前的北宋首都汴京,視覺效果讓人十分驚歎。
責任編輯: 立明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