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利器——國軍中正式騎步槍(下)(圖)
抗戰國軍德械師士兵裝備的中正式步槍和德式子彈盒(網絡圖片)
短管設計
毛瑟標準步槍全長1.25米,槍全重4.08公斤,槍管長0.738米。
中正式主要的差異就是槍管縮短了0.138米,而短管設計是步槍的主流。
一戰結束以後,步槍的使用範圍已經縮小了很多。
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作戰集中在400米內,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也都在1000米以內。
也就是說,步槍有可能遇到的作戰有八成是在400內,這個距離根本不需要如此之長的槍管設計。
至於400米以外的作戰,實際上大部分步槍的有效射程也不過是600米左右。超過這個距離,射擊精度就會差很多。
況且由於裝甲武器和多人操縱遠射武器(輕重機槍和輕型迫擊炮)的發展,中遠距離的殺傷主要由他們來完成,不需要火力薄弱的步槍手來完成。
而短槍管設計,對於武器在狹窄空間內的使用,減輕重量便於攜帶和減少生產的難度,都有重大的意義。
這也符合德軍機械化步兵的需要,長步槍在車輛內部很難放置。
另外,步槍的製作,其中的重要難點就是在長槍管的製造。不但費工費時,而且很容易製造失敗。
對於短管武器來說,它的殺傷力和長管步槍沒有區別,射程也基本相當,短管設計也是未來突擊步槍的主流,德國人又一次把握了這個步槍界的動態。
中正式採用這種設計,也是非常精明的。
操作簡單,結實耐用
毛瑟式的結構簡單,它的基本設計幾乎是近代步槍的模板,世界很多國家的步槍,都源於毛瑟步槍的設計。
該槍結構簡單,可以在陣前迅速拆卸維修。即使部分零件損壞,一個有經驗的老兵也可以自己拆卸修理。
簡單的結構,讓其具有良好的耐用性。
從黃沙滿天的華北,綏遠,到炎熱的廣州,從冷天雪地的東北,到淤泥滿地的黃氾區,中正式都完全能夠適應戰鬥的需要。
其操作也比較簡單,單純從射擊的訓練上來說,沒有太大的難度。
直到五六十年代,大陸和臺灣也裝備大量中正式步槍,主要用於民兵的訓練。
缺點
射速較慢
相比世界其他的主力步槍,中正式的射速慢了一些。
它的射速是一分種10到15發,這個射速和蘇聯莫辛納甘基本相當。
在蘇德戰爭初期,德國K98在和蘇聯步槍交手的時候,絲毫不落下風。
而德軍憑藉戰術和裝備的全面優勢,初期造成了蘇軍嚴重的損失。直到蘇聯開始大量換裝SVT40半自動步槍以後,步槍火力才開始和德軍步槍火力相當。
但是,在和英國的10發裝彈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美國M1步槍交手時,毛瑟式大大佔了下風。
尤其在對付後者時,毛瑟式射出一槍,往往遭到美軍M1半自動步槍四到五槍的還擊。二戰西線戰場,德軍除了在飛機和火炮上大大佔了劣勢,在步槍火力上也遠不如美英聯軍,只是依靠MG42機槍,勉強能在局部和美英大兵打個平手。
在中國戰場,中正式在和三八式交手中,在威力和可靠性上都頗有優勢,射程和精確度上也相差不大。但就射速一點來說,中正式射速不敵三八式,加上機槍火力的差距,中國軍隊在火力上很佔了下風。
後坐力較大
由於威力較大,代價就是步槍的後坐力很大。
對於新兵來說,中正式並不容易訓練,而且強勁的後坐力容易對新兵造成射擊恐懼感。
實際上,國軍士兵本來就訓練不足,加上儲備彈藥本來就有限,實彈訓練很少,造成國軍新兵素質較差。
相比起來,三八式步槍採用小口徑,後坐力小,特別容易訓練。
二戰時期日軍新兵的射擊技術普遍不錯,據說有百分之七十可以達到優秀,可見三八式和中正式在對於新兵訓練上的區別。
可以說,中正式或者毛瑟K98是比較完美的武器,缺點就這麼多了。
生產和使用
八年抗戰期間,中國一共生產了大約五十萬支中正式步槍。
即使加上各地生產的二十多萬支老式漢陽造,制式步槍生產一共不過八十萬支左右。
這對於始終保持三百萬以上正規部隊的中國軍隊來說,自然是不夠的。
相比起來,德國僅僅在二戰期間就生產了七百五十四萬零五十八支毛瑟步槍,幾乎是中國的十倍。
而且,德國同時還要兼顧坦克,大炮,飛機和艦船等等的生產。
中國當時可以生產的只有步槍和少量機槍而已。
這除了中國的工業過於薄弱以外,還和日軍戰時封鎖有關。
從戰爭開始,日軍就全力封鎖了中華民國的海上和陸上外援通道,中國在長達近二年的時間只得到二個美軍師的補給。
同時由於日軍進攻,各地兵工廠紛紛一再搬遷,這也嚴重影響了生產量。
當時中國的鉻鋼、鎢鋼等造槍必要鋼材直到1939年才能少量生產,大部分仍然靠進口,一旦封鎖,就必然造成原材料斷絕,隨著原料斷絕就是生產的停頓。
可以說,中國兵工人員能夠在這種惡劣環境下生產六十萬支,已經是盡了最大的努力,是值得欽佩的。
在抗戰期間,中正式的質量也是頗有不同。除了漢陽兵工廠和21廠生產的質量相當不錯以外,其他工廠生產的中正式質量差別很大,頗有一些粗製濫造的產物。
抗戰期間,經常有國軍士兵抱怨:有效射程800米的中正式,在實戰中能夠打300到400米就是極限了,很難和日軍對抗。
實際上,由於原材料和技術人員的差別。中國有一部分中正式的質量可以達到德軍K98的水平,而有一小部分中正式最多相當於老套筒的水平,差別很大。
即便如此,抗戰中的國軍士兵如果能夠扛上一把中正式步槍,還是很滿意的。中正式也是抗戰國軍的主力裝備。
隨著抗戰的結束,內戰開始。
內戰中,中正式仍然是國共雙方的主力制式裝備,三大戰役中隨處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朝鮮戰爭中,中正式表現平平,在美軍裝備的M1伽蘭德面前全面落了下風。志願軍戰士對美軍伽蘭德步槍十分喜愛,稱之為八大粒,它能連射八發而且射擊精確。到了朝鮮戰爭後期,中正式逐步被蘇式五三式步槍替換,這也是大勢所趨。
之後就是半自動步槍和自動步槍的時代了。
淘汰
可以說,抗戰時期國府使用中正式步槍作為制式槍械是非常睿智的。
毛瑟步槍的特點是非常適合當時中國士兵的需要的。
由於中國士兵的訓練不足,素質不高,如果使用三八式之類殺傷力較弱的步槍,就需要較高的射擊水平,必須擊中軀幹等要害部位。
而中正式步槍威力巨大,只要射中敵人,不死就是重傷,造成其失去戰鬥力。中國士兵射擊技術差,就必然要求他們手中的武器射中敵人就造成嚴重傷害。就如同二戰期間德軍飛機的機關炮和英軍飛機的機槍的差別,機關炮雖然不容易擊中對方,但是擊中就是重傷。
但是,由於戰爭和戰術需要的巨大變化,毛瑟之類的手拉步槍無法適應現代戰爭對火力和壓制能力的強烈需要,所以必然要被半自動步槍和自動步槍所取代。
二戰時期,毛瑟式步槍已經逐步被沃爾特公司的G43型半自動步槍取代。實際上G43半自動步槍是一款非常平庸的武器,各方面性能都是平平。它也能取代毛瑟步槍,可見手拉步槍被淘汰的必然性。
朝鮮戰爭結束以後,中國士兵很快全面換裝了56式半自動步槍(仿蘇聯的西蒙諾夫半自動卡賓槍)和56式自動步槍(仿蘇聯的AK47自動步槍),淘汰了全部的手拉步槍。
結語
中正式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款全國範圍的制式步槍,其意義是極為深遠的。其在抗戰中的作用,也是無需多做描述的。
抗倭第一名槍,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