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幼兒園裡 華人媽媽與各國的差異(組圖)
澳洲幼兒園裡,華人媽媽與各國的差異。
澳洲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移民國之一,人性化的教育體系,完善的醫療就業,優美的景觀建築……等,無不吸引著各地的移民,也奠定澳洲多元化的人文背景。
那麼在澳洲,中式教育、印度教育、澳式教育又有哪些差異呢?
一位悉尼的幼兒老師,通過接觸三位不同文化背景的華人媽媽,澳洲媽媽,印度媽媽,揭開了同一個幼兒園班級中,不同的育兒方式下,子女表現的巨大差異!
【華人媽媽】
這位華人媽媽是中國移民,在悉尼生活了七八年,工作是一名職業會計師,三歲半的女兒是從前一間幼兒園轉園過來的,原因是在前一間幼兒園經常被欺負,經常哭,她擔心女兒的情緒問題影響身心健康,於是辦了轉園手續,來了這間新幼兒園。
華人媽媽經常和新幼兒園老師交流,老師也會在孩子停止哭泣後,立即給她發一張孩子恢復平靜後在玩耍的照片,這樣可以幫助華人媽媽瞭解孩子多久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的。
有一天,因為幼兒園老師忘記發照片給華人媽媽,引發了她的擔憂。老師連忙向華人媽媽道歉,因為一時忙碌忘記傳照片給她了,並趕忙補發了一張女兒正在津津有味聽老師講故事的照片。
澳洲幼兒園裡,華人媽媽與各國的差異。
華人媽媽對孩子的關切,從生活的小細節展露無疑,然而這樣的擔憂卻有些過於嚴重,不僅會給自己和幼兒園老師,加重心理負擔。這種過分的擔憂,也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察覺到,並產生依賴,長此以往,甚至會加重孩子的負面情緒。
因為孩子會把家長的這種擔憂,認為成一種被愛的證明,並可能時刻需要家長給予這種證明;而一旦形成這種心理依賴後,孩子的內心會變得更加脆弱敏感,父母稍微的一些精力分散,可能會引發巨大的連鎖反應,一旦內心渴望被愛的聲音沒被充分回應,負面情緒就會進一步加重。
可惜不久之後,華人媽媽還是決定幫自己的孩子另找新的幼兒園,因為她感到孩子受到了來自其他小朋友的威脅,她不放心讓女兒在這種「危險」環境下成長。
對此,幼兒園老師進行了勸說。因為並不是每一個小朋友都會欺負她,只是有的熊孩子發現她的反應激烈,所以才會變本加厲的。如果此時,小孩可以選擇不要哭泣,控制住情緒,並勇敢地用言語說不,那麼其他小朋友一定能夠有所收斂的。
可惜這些勸說並沒有改變媽媽Michelle的決定,最終,她還是給女兒辦了轉出手續,去新的地方重新開始。
實際上,在許多學校機構中,幾乎都有「熊孩子」,家長通過轉園的方式來保護子女,也許能平息一時,然而長大步入社會後,孩子還能擁有毫無瑕疵的生活空間嗎?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面對這些負面情形時,能夠有效化解,促進子女的情緒控制,以及如何在面對他人的不友善時,學會合理地保護自己。
澳洲幼兒園裡,華人媽媽與各國的差異。
【印度媽媽】
印度媽媽則是印度移民,說著流利的印度式英語,職業為數據分析師。整天欺負那個華人媽媽的小孩,就是這個印度媽媽的孩子。
印度媽媽對孩子的事並不是非常上心,有時候老師想和她溝通一下孩子近期的表現,她也是簡短回應,從沒放在心上。不僅如此,印度媽媽對幼兒園的規定也不是非常注重,比如幼兒園禁止小朋友帶含有堅果類的食物入園,因為擔心有些小朋友對堅果食物過敏,可能引發嚴重後果,但印度媽媽似乎並沒放在心上,總是給孩子準備一些堅果棒當零食。
對印度媽媽來說,只要兒子在幼兒園不惹出大事兒就行了,但是他卻因為調皮搗蛋,經常成為家長和小朋友告狀的對象。這種不夠重視不僅對塑造自己的子女,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在不經意間,影響著其他孩子。如果老師或其他孩子的媽媽沒有及時的發現和嚴厲制止,長此以往,其他孩子可能也會養成相同的行為習慣。
每一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孩子媽。這樣的行為如果不加及時制止,孩子就會認為這是可以去做的事,並繼續變本加厲,無拘無束。如果此時父母不加重視和管教,這種「惡」就無法被扼殺在搖籃裡,對於孩子接下來的成長,以及成人後的性格形成,起到消極作用。
【澳洲媽媽】
澳洲媽媽單身,小孩兩歲半。
作為單親媽媽,澳洲媽媽一直嚴謹履行照顧孩子的責任。幼兒園每天早上七點半開門,她在每早七點半前就會帶著孩子在幼兒園門外等候。而孩子進教室後第一件事,是和老師打招呼,並把媽媽準備給他的蘋果放進水果籃,分享給幼兒園其他的小夥伴們,
在澳洲媽媽重視細節的教育下,孩子也培養出比其他小朋友明顯的判斷能力,對於事物,他總是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也不會因為別人的觀點,而忽略自己內心的聲音。從這裡也不難看出澳洲媽媽個人性格上的堅強與條理性,同時也能感受到她對於孩子的愛,這份愛也表現在她對孩子行為和意識形成的幫助與教導上。
澳洲幼兒園裡,華人媽媽與各國的差異。(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單親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並不一定是陰鬱憂傷,缺乏快樂童年的。一個優秀的單親家長,一樣可以培育出快樂,內心健康的孩子。當然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澳洲媽媽恩威並施,在相處時,拋開婚姻上的負面情緒,用強大的心臟妥善處理好單親媽媽的角色,並給予兒子充足的物質保障。
她不僅讓自己強大,也讓孩子強大。
與中國媽媽和印度媽媽不同的是,澳洲媽媽不會把全部關注度放在自己兒子一人身上,而是帶著兒子和所有的小朋友玩成一團。她常會脫下高跟鞋,和幼兒園的小朋友瘋跑追鬧,或者拿來故事書,讓小朋友圍成一圈聽她講故事,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也都很喜歡和這位澳洲媽媽一起嬉戲。
有次印度媽媽的孩子不知輕重的掀了澳洲媽媽的裙子,她沒有一味縱容或一笑了之,而是有張有弛地指出錯誤,並堅持讓這個孩子道歉,要讓這孩子真正意識到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而在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中,澳洲媽媽也會經常和老師交流。因為孩子父親另組家庭,可能給孩子身心造成負面影響,她也一一考慮到,並向老師傾訴和尋找解決辦法。
澳洲媽媽在小孩心智尚未成熟的重要人生階段,努力為他撐起一片健康的藍天,在這片天空下,有陽光白雲,也有陰雨烏雲,但是無論面臨怎樣的消極情緒,澳洲媽媽讓孩子建立起一項重要的心理素質,那就是學會堅強,樂觀地積極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上面的三個媽媽,來自不同的國家,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如今也都生活在同一片澳洲的土壤之上。然而,教育方式和觀念的不同,讓他們的孩子在人生起步階段,就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徵。僅管如此,每個孩子身上,都能看見母親的影子。
華人媽媽,印度媽媽,澳洲媽媽,他們反映出來的,並不是某個族群的特徵,更多的是不同個體在育兒思想上的不同觀念和側重點。
這三位媽媽身上所反映子女教育方式,具有鮮明的代表性,這些代表性特徵,在一天天的細節培養中,也奠定了孩子的性格、思維方式,甚至未來的人生走向。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作品,這一點足夠令家長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