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出現塑化劑 幾個小動作自我保護(圖)
現在空氣中除了PM2.5,竟然也開始偵測到塑化劑。(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許多人只要聽到PM2.5細懸浮微粒,就會聞之色變。但現在空氣中除了PM2.5,竟然也開始偵測到塑化劑,雖然目前濃度不高,但還是要小心,避免危害身體健康。
目前任職臺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的楊振昌表示,DEHP是塑膠製品常添加的一種塑化劑,在常溫常壓下,是無色、無味、不溶於水,可塑性極強的脂溶性黏稠液;也由於可增加塑膠產品的柔軟度及可塑性,所以現在普遍被添加於聚氯乙烯(PVC)材質的塑膠產品中。
而含塑化劑的塑膠產品,早已普遍存在我們生活中,所以平常總會接觸到塑化劑,其中又以塑膠製品為主,例如塑膠袋、保鮮膜、塑膠容器、泡麵的油包、塑膠拼接地板、電線塑膠外皮,及塑膠材質的醫療用品等。
這些塑化劑常作為食品外包裝,或保鮮膜的塑膠包材,所以容易因為容器滲出而污染食物,或在微波、蒸煮、加熱及盛裝油脂含量較高的食物時,滲出污染食物,同時會逸散到空氣中,然後經冷凝後,吸附於室內灰塵之上。
此外,由於常被用來當作「定香劑」,可能存在於香味濃郁的化粧品、保養品,或是衛浴用品中。因此就算在食物中,也可能含有塑化劑,尤其是高油脂類的食品,例如牛奶、起司、人造奶油、穀類、肉類、魚類,及其他海鮮食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少量的塑化劑,接觸途徑則包括食入、吸入、皮膚接觸,或是經由母體胎盤直接傳遞給胎兒。
那麼塑化劑對人體健康有什麼影響呢?由於塑化劑為環境荷爾蒙的一種,長期接觸後,可能會影響人體的免疫、神經與內分泌系統,導致運作不正常,進而影響生殖功能或發育,尤其是男嬰及男童。
雖然對人體而言,塑化劑的口服吸收,及肝臟代謝分解都算快速,絕大部分的塑化劑在48小時以內就會經由腎臟排出體外,但若不斷增加暴露,仍然會對人體造成慢性的健康危害。
另外不少人也會擔心,如果吃了含有塑化劑的產品,是否會傷肝、腎?在動物實驗中,塑化劑的確可能在動物身上,傷害肝、腎,但在醫學文獻上,塑化劑直接和人體有所關連的毒物資料並不多見。
若依據動物實驗的劑量來推估,會造成人體肝、腎功能受損的暴露劑量,大約超過目前一般暴露劑量的千倍以上,因此就算不小心吃了含塑化劑的產品,應不會傷肝損腎。
至於塑化劑會不會導致癌症?這個相關研究,在老鼠身上發現DEHP會導致肝癌、睪丸癌、胰臟癌、單核球白血病等等現象,但是在人類致癌方面的證據仍不充足。國際癌研究署(IARC)也於2013年將DEHP塑化劑歸在第2B類致癌物,也就是對動物很可能致癌,對人類則是可能致癌的物質。
若要減少塑化劑危害,衛福部在2011年有針對當年引起社會震驚的塑化劑事件,提出「5少5多」的減塑撇步。
5少就是:少用塑膠、少用香水、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及藥品、少吃加工食品,以及少吃動物脂肪等。
容時也可以多做這5件事改善:
1、多洗手:因為逸散於空氣中的塑化劑,在冷凝後,會吸附於室內灰塵之上,很容易沾上手,所以在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以洗掉手上沾染的塑化劑。
2、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
3、多吃天然新鮮蔬果:研究指出,多吃蔬果可以加速排出塑化劑。
4、多運動:例如健走、跑步,以加速新陳代謝。
5、幼兒多喝母乳,但避免使用安撫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