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流芳 王旦生是宰相 死求為僧(數文)

一、白紙聖旨

宋太祖趙匡胤命大將曹彬,率軍下江南,令潘美做副帥。將發兵時,皇帝賜宴於講武殿,酒過三巡,曹彬等將校,跪到太祖御座前,請皇帝面授行軍征戰的有關事宜。宋太祖從懷中取出一密封書信,遞給曹彬說:「一切處分盡在這裡,自副帥潘美以下,有犯罪的,只拆看這書信,可直接斬首,不必向我稟奏。」

二人戰戰慄栗而退。一直到江南平定,沒有一個違犯軍紀的。班師回朝,太祖又賜宴於講武殿,酒過三巡。曹彬、潘美,又跪於御座前說:「我們有幸沒有敗壞君王大事,上一次陛下給我們的聖旨,不敢私自藏在家裡。」說完,便將聖旨獻給皇帝。皇帝慢慢拆開,讓大臣們看,原來竟是白紙一張。

這一張白紙聖旨,威力強勁,使全軍上下,嚴正盡責,人無私念;群心對敵,正氣衝天!哈哈…

(《石林燕語》)

二、儉樸能長壽

宋真宗當皇帝的時間長了,國內外沒有什麼災禍,與群臣閑談,有的人便勸他以音樂、美女自娛。

宰相王旦,平時很儉樸,也沒有妾侍,家裡用兩個直省官,管理錢財。宋真宗把他倆找來,要求他們在限期內給王旦買妾,還賜銀三千兩。

二人回去告訴王旦,王旦很不高興。但也不能違背皇帝的旨意,只好聽之任之。此後,王旦身體逐漸衰弱,不幾年就死了。

(《龍川別志》

三、晏殊倖免深譴

章懿太后死了,李淑護喪,晏殊為其寫墓誌銘,只寫她生女一人,早卒,無子。宋仁宗對此懷恨在心。到宋仁宋親理政事時,拿出墓誌銘給宰相看,說:「太后生了我,晏殊為侍從之臣,怎麼不知道?竟說只生一公主,還死了,這是什麼意思?」

呂夷簡說:「晏殊是有罪,但宮裡的事秘密,我雖然是宰相,當時只知大略,不知詳情。晏殊不瞭解,也許是可能的。但在章獻太后垂簾聽政時,如果明言章懿太后生了皇上,那樣能安全嗎?」

宋仁宗沉默了好久,命令晏殊出守金陵,第二天又覺得金陵遠,改為守南都。後來宴殊做宰相,八王病危,宋仁宗親自去探望,八王說:「叔父好久不見皇帝,不知今天誰當宰相?」宋仁宗說:「晏殊。」

八王說:「這個人的名字,在圖讖裡,為什麼用他?」宋仁宗回來一看,果然有成敗一類的話,再加上墓誌那件事,想要重重地貶謫他。當時宋祁,負責起草文件,替晏殊說情,才使他只降了兩級。

(《龍川別志》)

四、王旦生是宰相,死求為僧

北宋祥符末年,經常舉行大規模典禮。每次舉行典禮,就捧著天書走。王旦是天書使,經常鬱鬱不樂。宋真宗剛即位的時候,李沆是宰相,王旦是參政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李沆經常把天下水災、旱災、盜賊向宋真宗報告。王旦以為這是小事,不應該麻煩宋真宗知道。

李沆說:「人主正是少年,應當讓他知道四方的艱難。如果血氣方剛時,把精力用於聲色犬馬,就會大興土木,發動戰爭,或者祈禱一類。我老了,來不及見到這些了,這是以後你的事了。」

後來王欽若、丁謂等人,與宋真宗一起,幹起一些勞民傷財的事,王旦諫阻不了。宋真宗對他又很好,不忍離開。這時才感嘆道:「李沆真是個聖人啊!」

王旦病危時,要求削髮為僧,來裝殮。他雖然終生富貴,實際上是非常清苦的。

(《龍川別志》)

五、寧將劣馬養老,免得劣馬傷人

北宋時,翰林學士陳堯咨,家中有一匹劣馬,脾氣暴躁,不能駕馭,踢傷咬傷了許多人。

有一天早晨,陳堯咨的父親走進馬廄,沒有看到那匹劣馬,便向馬伕詢問,馬伕說:「翰林已將它賣給商人了。」陳父急忙去找陳堯咨,對他說:「你身為重臣,手下人還不能完全控制那匹劣馬,一個到處流動的商人,哪能養得了它呢?這不是嫁禍於人嗎?」命他立刻將馬要回,還給商人買馬的錢,並告誡陳堯咨,將馬一直養到老。免得劣馬傷人。

(《能改齋漫錄》)

六、羌俗不食魚

臨洮袍罕地方,自唐朝天寳末年就被羌人(今藏族人的祖先)佔領,經歷數百年,當地風俗已與漢俗迥異。北宋熙寧初年,王韶主謀,復取其七州之地。臨川黃毅曾到過那裡,說羌人風俗不吃魚,魚長得像櫞子、柱子、臂膀一樣粗,自由自在地在河裡游耍,人到水裡洗澡,魚也不驚不避。王韶在熙河,開始命人用網捕食。當地的羌人見了,驚奇地嘆道:「怎麼這種東西,也能吃啊?」

(《能改齋漫錄》)

七、范仲淹增谷價

北守時期,范仲淹治理杭州時,適逢浙江地區發生飢荒,谷價飛漲,每斗一百二十錢。老百姓已叫苦不迭,卻買不到米!

范仲淹卻命令將谷價增加到每斗一百八十錢!眾人都不知他究竟要幹什麼?同時,他又命令沿江張榜,告知杭州飢荒及米價所增加的數目。

各地商人知道後,不分晝夜地往杭州運谷,唯恐落後,谷米源源而來,大大緩解了飢荒。於是范仲淹又命令減價,谷價又回落到每斗一百二十錢以下。

(《能改齋漫錄》)

八、曹瑋行兵,將士爭先

北宋宣徽使曹瑋,駐守陝西,頗有美譽,能安撫手下軍士。有一天,曹瑋帶兵行軍,將士走得精疲力盡,太陽也已經偏西了。曹瑋卻命令軍隊再往前走二十里,到某鎮宿營,將士都不高興。曹瑋接著又命令道:「命令某鎮準備好酒,不得賣給百姓,只許賣給軍人。」此令一出,將士爭先恐後,奔赴某鎮,一點兒也不感到疲勞了。

(《能改齋漫錄》)

九、叔不認侄,咋辦 

北宋時期,侍郎李若谷,做并州太守。有一次,有個人來控告他的叔叔說:「他叔叔不認自己為侄,而且想併吞應屬於他的財產。」

這件事已鬧了很長時間,幾任太守,都未能公平解決。李若谷想了一下,便讓那個人,回家毆打他叔叔,那個人連說不敢。李若谷強迫他這樣幹,他不得已,只好按照太守的話,回家揍他叔叔。很快,他叔叔便到州裡告狀,說:他「侄子動手打人,無尊卑之分。」

李若谷一看,他承認了自己的侄子,心中暗喜。於是便治了他不認侄兒的罪,同時將屬於侄子的一份財產,分給其侄。

其左右鄰居,都說:「太守賢明!」哈哈大笑!

(《能改齋漫錄》)

本文留言

作者秦自省整理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