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關注中共語言偽術 習近平「總統」頭銜不保?(圖)
有美國學者發文,呼籲西方媒體不要使用具有民主含義的「總統」一詞稱呼習近平。(圖片來源: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9年8月15日訊】(看中國記者林中宇綜合報導)中共官方《人民日報》連續多天在頭版刊發習近平語錄,再次引發外界對習近平被官方過度包裝和宣傳的輿論批評。有美國學者發文,呼籲西方媒體不要使用具有民主含義的「總統」一詞稱呼習近平。也有旅美作家指出要謹慎對待被中共官方用了語言偽術染紅的黨文化政治用詞。
中共黨報《人民日報》自本月2日起,除一天空缺外,連續每天在頭版頭條的報導中以紅體粗子或套紅的形式,引用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說過的話或做過的批示,這被稱為「習近平語錄」,與在與中國文革期間盲目崇拜和歌頌毛澤東的現象相提並論。因為《人民日報》40年前也曾使用類似方式刊發過毛澤東語錄,但也大多印在報眉上。
自由亞洲電臺報導認為,近年來,中國官媒對習近平的報導和個人宣傳密度和強度,遠超除毛澤東之外的其他幾代中共領導人。
報導引述北京學者指出,「人們本能地感到反感,不光是知識份子,體制內的人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災難,他們不願意在看到同樣的事情發生。」
外界關注到,自習近平執政進入第二個任期後,中共政治氣候已經越來越左。媒體輿論管制日趨嚴厲,官員使用文革式語言,爭相表態效忠成為風氣;教育部修改歷史教科書,刪改有關文革的內容,粉飾文革錯誤。
中共當局還曾隆重紀念中共的鼻祖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並稱馬克思為「千年第一思想家」,各大高校紛紛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等,中共還要求高級官員學習毛澤東著作,來應對美中貿易談判。
在中共十九大上位的王滬寧,主管著中共意識形態和宣傳,被認為全力推當局左轉的幕後人物。
政論作家、時局分析人士陳破空曾經在美國之音焦點對話節目中分析說,作為習近平的理論設計師,王滬寧從青年時代開始,就飽讀馬恩列毛著作,這也是他的全部政治學基礎。讓他敲開中南海權力大門,因此習的馬克思主義,實際就是王滬寧的;所謂習近平思想,其實就是王滬寧思想。
另外,自由亞洲電臺還引用了美國亞洲協會旗下中美關係資深學者費希(Isaac Stone Fish)日前一篇題為《不要再稱呼習近平為「總統」》的文章指出,習近平作為中國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以及軍委主席,部分英文媒體稱呼其為「總統」,無論在字面還是政治意義上都是不正確的。
費希在文章中強調,這種錯誤的稱呼只會有助於當局使其專制統治合法化。
有北京學者指出,西方的政治體制與「黨國一體」的中國有著根本上的分別:「按西方標準,總統是按照民主程序由選民選出來的。中國的領導人則是內定人選通過官方設定的程序而‘選’出來的。」
自由亞洲電臺報導提到旅美作家凌滄洲的一則建議稱,西方媒體應該將習近平的稱謂翻譯成「總書記」(The general secretary):
凌滄洲說:「翻譯成‘總書記’是合適的,意味著介紹了習近平權力來源的本質,也就是中國共產黨黨內。中國共產黨把持了這個國家的權力,中國憲法都寫了共產黨領導,那麼習近平的其他政治職務也是根據這個衍生出來的。」
凌滄洲還表示,基於中國(中共)政府善於運用「語言偽術」進行紅色宣傳,海外媒體必須謹慎對待涉及中國(中共)官方的政治用詞:
「比如‘紅二代’、‘官二代’還有‘太子黨’。‘紅二代’就是偏染紅的詞彙,這裡官方用了語言偽術。‘太子黨’是民間批判色彩比較強的詞。客觀一點就是‘官二代’。」凌滄洲說。
中共建政後,數十年間在中國建立了一套怪異的黨文化思維和語言系統。
《解體黨文化》一書緒論中稱:「1949年,一直持續至今。老一代被強制性的放棄傳統,新一代則完全浸泡在這種無所不在的環境中成長,以為中國人、中國文化就是這樣的。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創造出來的文化怪胎——黨文化。」
緒論認為黨文化是「中共的反天、反地、反人性的邪惡黨文化系統」:「我們今天的語言、風俗、習慣、思維方式早已和自己的歷史格格不入,和傳統文化格格不入,和世界格格不入,我們不知道自己來自哪裡要去往何方,我們成了一個失去了自我的民族。儘管我們的血脈仍在延續,但是華夏文明的薪火承傳卻已被截斷。從文化上看,中國人已經是亡國奴,這並非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