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義薄雲天對今人而言可謂之奇聞(圖)
今人再來聽古人的那些事情時,不啻為一種奇聞了。(繪圖:志清/看中國)
古人思想單純,與人交往義薄雲天。今人再來聽古人的那些事情時,不啻為一種奇聞了。
唐朝貞元年間,有個叫陽城的人和他的三弟隱居在陝州的夏陽山中,兩個人發誓一輩子都不結婚住在一起。他們雖然住在一間屋子裡,每日粗茶談飯,睡著草編的席子,蓋著粗布做的被子,但兩個人都快快樂樂地過著每一天。
後來他們遇到了災荒之年,他倆便隱藏蹤跡不與同鄉的人來往,怕有求與別人。他倆採集桑樹和榆樹的皮切碎了做粥吃,在這種條件下仍然堅持從書中學習詩詞,從來沒有間斷過學習。他們有一個僕人叫都兒,他與主人同心協力,雖然過著苦日子,但精神上卻始終快快樂樂的。。
知道陽城的人們將他比作三國時辭官的管寧。當時同鄉的人看到他們這樣窮困,都很尊敬他們,人們贈送給他們的食物如果稍稍好一點,他們就不肯接受,或是扔給餓鳥去吃。有一次同鄉人暗中送給他們十幾杯米糠,他們就地吃了。
山東的諸侯聽到他們的行為高尚,就派使者送來五百匹縑。陽城沒有收下,使者按照命令不收就不回去,結果陽城只好將縑堆到屋子的角落裡,以後從來也沒再使用過。
不久,有個叫鄭倜的有節操之人,為了辦理喪事,找親友借錢也沒有借到,回來路過陽城的門前,便進屋拜見陽城。陽城看鄭倜一副悲傷瘦弱的樣子,就留他住了十多天,並問他悲傷瘦弱的原因。鄭倜就把情況告訴了陽城。
陽城知道後說:「我被你的品德節操所感動,這裡有諸侯近來贈送的物品,放在這裡也沒有用處,全都送給你,以盡孝道吧。」鄭倜推辭不要,陽城說道:「這東西不是我所需要的,你還推讓什麼呢?」鄭倜就說:「你既然給了我這樣不尋常的恩惠,我願意辦完事後,做你的奴僕以償還你的恩情。」說完便走了。
鄭倜在東洛辦理完喪事以後,回到陽城這裡以履行自己的諾言。陽城對他說:「你如果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去,留在這跟我一起學就可以了,何必要當奴僕呢?」鄭倜聽了流著淚說:「要像你說的這樣,我這個卑賤的人該是多麼的幸運啊。」
不過在讀書記憶方面,鄭倜很不擅長。一個月以後,陽城叫他背誦當時的古詩,雖然鄭倜不停地學習,可是一旦跟他討論,他一句也回答不上來。鄭倜非常慚愧,陽城對他說:「這主要是因為你和我弟弟太親近了,所以效果不好。這裡的北面有一幢高大的茅屋,你可以到那裡單獨學習。」鄭倜聽了很高興,立刻搬了進去。
又過了一個月,陽城去看他,與他討論起詩經中的《國風》,鄭倜雖然用功,但竟一句話也答不上來,他感到十分地羞愧。結果在陽城剛走出二三十步,鄭倜就吊死在房樑上了。送飯的童子看見後就告訴了陽城,陽城當時傷心地哭得要昏死過去。他令僕人備酒祭奠鄭倜,並且作了祭文親自在祭奠儀式上朗讀。
他指責自己說:「我雖然沒有殺鄭倜,但鄭倜卻是因我而死。」然後他脫去自己的衣服,讓老僕人拿著,然後令小僕人用檟木荊條鞭打十五下。完了再穿上喪服,將鄭倜埋葬了。
後來陽城由於這些事情而得到了當地士紳的推薦,從而當上了諫儀大夫以後,向皇帝提出裴延齡不適合當宰相,其言詞之誠懇,唐朝的史書上都有所記載。
後來等到陽城出任江華都太守時,每天都做兩斛米的飯和一大鍋魚湯,不管是皇帝的使者還是村夫,都讓他們自己隨便取用,而且還準備了餐具,供大家吃飯的時候使用。這真是讓大家都受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