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古治今 豈可食厚祿又奪庶人小利
【原文】
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共是天下,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遠也!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祿者,不食於力,不動於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與天道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乎?此民之所以囂囂苦不足也。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於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削朘,寢以大窮。富者奢侈羨溢,貧者窮急愁苦;民不樂生,安能避罪?此刑罰之所以蕃,而姦邪不可勝者也。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視效,遠方之所四面而內望也;近者視而放之,遠者望而效之,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為庶人行哉!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併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資治通鑒•漢紀九武帝建元元年》
【說明】
原文篇幅較長。本文是《董仲舒答漢武帝策問》的節錄。
【註釋】
徭——由、從。
悖謬——悖:不合道理。荒謬的意思。
畢至一一全都來到。
禮誼一一禮的道理。
申、商之法一一指戰國時申不害和商鞅的變法。
太學——朝廷所辦的養士大學。
長吏——令長和官吏。
訾——衡量、估計。
少損——少損害,少損傷。也可引深為大致遵循。
分予——分給。
傅----附帶。
朘(讀鵑)——剝削。
大一統——諸侯皆屬天子統一領導,不得各行其事。
【今譯】
如今漢朝處於大亂之後,應當大致遵循周朝的禮制,任用夏禹時那樣的忠臣。古代的天下,也如今日之天下,同樣是天下,用古代衡量今天,古今一理,不會相差太遠的。
上天自然有它的分配:對動物來講,既然神給予了牠鋒利的牙齒,就不會再讓其頭上長角;帶有翅膀的,卻僅讓其長兩隻腳。這意味著既然得到了大的東西(利益),就不應該再去謀取小東西(利益)。古代所受到爵祿的,不靠力氣吃飯,也不應當去經商或去幹別的獲利之事。也就是說,既然得到了大的(好處、利益),就不能再去取得小的(好處、利益),這樣才符合天道。如果已經得到大的,又去謀取小的,上天尚且不能滿足,不能答應,而又何況人呢?
正因為此,百姓才叫苦連天,感到不滿意。為官者,身受寵愛,而居高位,家庭溫飽,而俸祿優厚,又乘富貴的特權,在下邊與民爭利,百姓怎麼能答應呢?百姓日益遭受剝削,逐漸墜入大窮;富貴者奢侈盛滿得往外流,貧窮者窮急愁苦;百姓不能安樂生活,怎能避免犯罪?
正因為這樣,才造成刑罰越來越多,而姦邪卻制止不住。君王與各
級官員,是百姓仿效的榜樣,四方的百姓,都在注視著朝廷內部;近者視而不管,遠者看到就學,怎麼可以居賢人之位,去幹那些剝削庶人的行為呢!
《春秋》評論天子統一各路諸侯,用的是天經地義的《六經》。它是古今皆通的道理。如今信仰不同,各執己見,百家參政,路線不同,所以皇上無法保持統一,法制多次改變,下邊不知道該怎麼遵守。臣(原文作者董仲舒)愚蠢地以為:凡不在《六經》之列、不是孔子的學術者,一律杜絕其道,停止併進,然後就可統一法紀,是非分明,百姓就知道應該怎樣去做了!」
(事據司馬光《資治通鑒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