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為分類垃圾發愁 這兩個國家展開垃圾爭奪戰(圖/視頻)
瑞典分一處類垃圾回收站(圖片來源:Szary Wilk/wikimedia/CC BY-SA 3.0)
【看中國2019年7月10日訊】隨著上海跨入強制垃圾分類時代,垃圾分類在國內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正當人們一方面為垃圾圍城憂心忡忡,一方面又被垃圾分類的複雜性搞得措手不及時,北歐有兩個國家,呈現了另一番讓人詫異的景象:因為垃圾分類做得太好,導致本國垃圾不夠用,需要從國外進口。
曾幾何時,瑞典也是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後來,政府下定決心治理環境,垃圾分類成為首要議題。
一開始,瑞典政府強行推廣垃圾分類,對頂風作案者予以處罰,但遇到了民眾的普遍抵制。
垃圾分類從孩子抓起
後來,瑞典政府後來意識到,處理分類垃圾的教育還是要從娃娃開始,於是將垃圾分類納入國民教育大綱,學會了的孩子們會向成人普及垃圾分類的理念。
經過了一代人的努力,如今瑣碎的分類規則,早已是瑞典人的生活日常。
玻璃瓶要分有色和無色的,紙類要分報紙和硬紙盒,蓋子和瓶身要分開,等等……
在瑞典,垃圾分類不是完全的義務勞動,也有些許經濟回報。對於廣泛使用的飲料瓶、礦泉水瓶,瑞典推行押金制度。在這一運作下,瑞典瓶瓶罐罐的回收率達到93%。
廚余垃圾轉化能源
瑞典是如何處理廚余垃圾呢?瑞典的很多小區,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將廚余垃圾送到專門的處理站,轉化成有用的能源。
很多小區旁邊設有垃圾中央收集站,從中延伸出來的各個管道,穿牆而過、進入地裡,連接著社區不同種類的垃圾桶。
居民刷卡支付後,便能打開箱門,將垃圾放入其中。桶內設有自動感應裝置。一旦裝滿,閥門自動開啟,垃圾們應聲而下,在強勁風力的推動下,順著管道,以每小時70公里的速度,奔向中央收集站的大箱子裡。
在一些新小區,這些管道直接連接各家各戶的廚房。家庭廚房裡安裝一個食物粉碎機,吃剩的食物被粉碎後,進入管道。
當然這樣做,需要巨大的投入,但瑞典人卻樂此不疲,為了城市的乾淨整潔,為了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他們覺得這是必須的犧牲。
垃圾背後的經濟利益
當然,高額投入的背後,也有龐大經濟利益的驅動。
除了規定居民有義務進行垃圾分類,生產者有義務回收自己的產品外,瑞典政府竭力創造了一個友善於環保科技的環境,透過資金補助或優惠政策的方式,鼓勵企業投入綠色科技,不斷開發循環利用技術。
如今,瑞典回收後的礦泉水瓶,可以實現一比一還原。即壓縮分解後的原料,可以用來製作一個新瓶子,不浪費一點材料。
而垃圾回收最大的去向,在於焚燒發電。作為一個北歐國家,瑞典一年中有8個月需要供暖。焚燒垃圾產生的能量加熱水爐中的水,可以給全國20%的家庭供暖。
在瑞典幾乎人人都知道,4噸垃圾等於1噸燃油能源。在機器自動化的高效運轉下,一家12人的工廠,每年的盈利額高達550萬歐元。
垃圾不夠用
雖然全國50%的垃圾都用來焚燒,但也僅僅佔焚燒廠實際處理能力的兩成。大量的產能被閑置,瑞典人想法設法地從國外進口垃圾。
一開始,他們瞄準鄰國挪威。但後來挪威自己投資建廠,利用垃圾來發電發熱。
這可動了瑞典的乳酪,兩國展開了激烈的「垃圾爭奪戰」。先行一步的瑞典更勝一籌。
曾有挪威官員指責瑞典將焚燒費用一再壓低,擠壓挪威的業務;但又架不住瑞典收費便宜,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本國的垃圾被運去鄰國,自己反而向英國進口垃圾來燒。
估計以後雙方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數據顯示,北歐人一年生產的垃圾是1.5億噸,而北歐能源公司對垃圾的需求達7億噸。缺口如此之大,北歐人很是發愁。沒有垃圾,就意味著沒有燃料,城市供暖供電都會受影響。
瑞典人把垃圾生意做到極致,但他們仍不滿足,未來,瑞典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到100%,並要徹底放棄石化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