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為何「樂器&音律」是帝王的必修課?(視頻)

作者:胡煒權  2019-05-05 16:1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為何「樂器&音律」是帝王的必修課?
日本的Hisahito王子(C)穿著傳統的禮儀服裝伴隨著他的父親Akishino(第二L)母親Kiko(中心R)和姐妹公主Mako(L)Kako(圖片來源::Keystone / Hulton Archive /JAPAN POOL/AFP/Getty Images)

說到音樂與天王的關係,相信有些較留意現代王室消息的讀者知道,新任天王德仁是一名管弦樂的能手,他在就讀學習院大學時,便能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然而對於天王家來說,演奏西洋樂器當然是一個異數,畢竟西洋樂器和音律傳來日本不過是一百五十年前的事。在那之前,歷代天王一直都與和式樂器和音律如影隨形,密不可分。沒錯!樂器音律就是天王的帝王學之一。

現代的日本王室會在每年一月於王宮舉行和歌會,歌會起碼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可追溯到十三世紀末的鎌倉時代中期。比和歌會歷史更悠久的就是「御樂始」,用現代語來說類似於「王家演奏會」。在這個王家演奏會裡,天王不是臨席聆聽的一方,而是親自演奏的當事人。因此,「御樂始」與和歌會一樣,都是展示天王文化實力和教養功力的重要活動。

為何「樂器&音律」是帝王的必修課?
德仁和女兒在東京學院大學校友的常規管弦樂音樂會上演奏中提琴演奏大提琴在2013年4月14日舉行的這次活動標誌著兩人第一次公開演出。(圖片來源:JAPAN POOL/AFP/Getty Images)

「御樂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時代,一直延續到一八六九年,也就是明治維新的第二年。明治天王在該年舉行了歷史上最後一次「御樂始」,直至一百五十年後的現在,都再沒有舉行過,已成絕響。鎌倉時代中期的順德天王,在自筆書寫的帝王家訓《禁祕抄》中,提到天王有幾個必須學習的技能,排第一的是中國經典學問,第二的是管絃,和歌則緊隨其後。由此可見,在古代帝王學裡,管弦的重要性與和歌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均要求王家子弟從小學習,預定將來成為天王的王子,更以最嚴格的方式接受名家的教育和培訓。

既然如此重要,為什麼管弦會在明治維新之後隨即被棄之一旁,不曾復興呢?在這之前,先來談談天王的音樂學史。日本史學者胡煒權表示,古代的日本宮廷重視奏樂,這與七世紀時通過遣隋、遣唐使的交流,吸收了中國王朝的禮樂制度,有著重要關係。在這之前的古墳時代,即公元五世紀為止,日本通過與朝鮮半島的交流,吸收了百濟、新羅和高句麗三國的禮樂舞曲,將其改良和進行本土化,慢慢形成日式風格。因此,日本宮廷的奏樂文化其實是經歷不少轉折,混合而成的。

在諸多奏樂種類之中,天王尤重管樂和弦樂,一般而言,主要學習的管樂樂器有笛和笙,而弦樂樂器則是琴(和琴、和箏)與琵琶。十世紀時在位的村上天王曾經說明管弦樂對天王的意義。他說:「思於心裡,攜於手上,唱於口中,聽於耳內。」他認為通過學習、演奏管弦,便能習得四個重要的美德─心有所思、手持音樂,唱念口邊和深入耳聽。可見到了十世紀,天王已經不只視音樂為陶冶性情的工具,更將其提升到培育君德君才的重要媒介。也因為這個原因,管弦在中世紀時便被尊稱為「帝器」。到了十二世紀,正值武士崛起的時代。即便如此,天王與貴族對於「帝器」管弦的重視一如既往,也產生了很多理論和哲學,當時最重要的一本管弦樂理書《管弦要義》便提到:「一切音樂皆是為治國治民也。」

當時的貴族依然相信管弦為首的音樂是國君學習治國、兼聽八方、知國難、憂民苦的重要一環。因此為了盡早習得如此重要的治國之術、帝王之學,王子們自小便刻苦學習,學有所成後便會在「御樂始」等場合,於眾貴族王族面前演奏,以示具備統治能力。然而,隨著朝廷統治能力衰退,以禮樂治國的理想已不具現實性,天王學習管弦也變成一種禮儀和家藝獨學。對於鎌倉時代以後的天王來說,學習管弦既是天王的任務,也是延續祖宗遺德、絕學的使命。

1972年2月 日本王子Hir Prince德仁在東京練習小提琴。
1972年2月 日本王子Hir Prince德仁在東京練習小提琴。(圖片來源:Keystone / Hulton Archive /Getty Images) 

因此,雖然有少數天王在特定條件下,可以自選喜歡的管弦樂器來學習,但這也與他父王的學習經歷十分有關。即使某一位天王對學習特定的樂器沒有天分,但為了以上的理由也必須勉力學習,延續傳統。這是因為如果不能延續下去,既愧對祖宗,也有損君德。尤其在十三至十四世紀爆發的天王家分裂,學習管弦樂器對於兩派互不承認的天王家系(北朝、南朝)來說,更是分辨敵我,以及顯示優越的武器。這段王家分裂的苦難同時也是「帝器」的淘汰篩選時期。到了室町時代,管樂中的「笙」與弦樂中的「箏」,成為了最重要的「帝器」,為此後歷代天王所必修,以示君王的氣度與教養。不過到了江戶時代,學習樂器逐漸式微,「帝器」也不如古代那麼被重視,流於形式化。笙與箏以外,曾一度被放棄的和琴、和笛,也重獲重視。

到了幕末時代,最後一個可以演奏笙與箏的是孝明天王,而明治天王則似乎未學習「帝器」。在一八六九年舉行的最後一次「御樂始」,天王變成了「聽樂」的一方,不再進行演奏。明治政府雖然沒有明示原因,但顯然是模仿當時西方國家君主出席演奏會的習慣。雖然西歐國家也有國王自行演奏樂器,但明治政府為了提高君威,強調國家威嚴,否定了身為「現御神」的天王在公眾場合演奏樂器的需要。雖然新天王德仁熟習西方弦樂,但這並不代表天王重拾演奏樂器的王家傳統(畢竟不是和樂)。這嗜好會不會成為將來天王重修「故業」的契機,則有待觀察了。

*本文摘自《解開天王祕密的70個問題第一部+第二部套書,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 一帆 来源:時報出版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