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夫妻,即使在一起時還會笑,但內心早已感到空虛。
上回:貌合神離的夫妻
那是某個我跟孩子約好要外出吃午餐的星期六。那天,全家人都睡得很晚,我急急忙忙地準備外出。大約再一個半小時,我們就要吃午餐了,但我又擔心孩子在路上會餓,於是在牛奶中加了麥片先給孩子吃。
之後,我們夫妻在某次吵架時,先生提到了這件事,並大聲責備我:「早餐只給孩子吃牛奶加麥片,妳也算是媽媽嗎?」
給孩子吃牛奶加麥片這事情,是用來評價媽媽的標準嗎?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因為「牛奶加麥片」而心情鬱悶不已。先生那句話,對我來說打擊很大,我開始認真思考,先生的高標準,讓我無論何時都是個不合格的妻子和媽媽。
甚至到後來,只要先生在我旁邊,我就會充滿壓力,忍不住觀察起他的臉色。也因此,演變到最後變成,只要我聽到電子門鎖的聲音,就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不安。我們兩人待在同一個空間時,氣氛是不和諧的。
有一天,先生跟我說:
「即使一起笑,內心還是很空虛。」
聽到他這麼說,我什麼話都說不出來,因為我也是這樣想的。
隔岸觀火 習以為常的孩子
家裡的氣氛變得很沉悶,只要一言不合,我們就吵個沒完。剛開始,孩子還會用哭、討抱,或是簡短的言語來阻止我們爭吵。慢慢地,他好像了解了,自己做什麼都沒用似的,越來越來少發出聲音。我還記得我們夫妻最後一次吵架時,孩子只是靜靜躺在床上看著我們。他不讓我們抱、不哭,也不來阻止。
那天,我們爭執了好一陣子,才突然驚覺孩子怎麼那麼安靜,往床上一看,發現孩子竟然睡著了,孩子好像已經習慣父母爭吵。看到孩子變成那樣,我們夫妻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也因此,彼此決定要「理性的分手」。
剛開始還會阻止父母爭吵的孩子,到後來已完全放棄,習以為常。(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我們希望能繼續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但暫時擺脫妻子和丈夫的角色和義務。這句話的意思也是我需要在經濟上開始獨立了。在我安頓好生活的前三個月,我接受了先生在經濟上的支援。
沒有金錢也沒人能依靠的已婚女性,還是一個孩子的媽媽,我從一家三口的生活變成一個人,真的有可能獨立生活嗎?住在各自的家,但同時維持家庭各種功能的「休婚」真的可行嗎?分居和休婚的差異又是什麼呢?
「休婚」是為了盡可能不傷害孩子的心所做的決定,但這麼做孩子真的能如我們夫妻所期望的那樣嗎?在休婚狀態中,妻子和先生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呢?兩家的父母關係又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孩子可以理解這樣的家庭型態嗎?還有,其他人可以同理我們的做法嗎?休婚的結果又是什麼呢?
對我而言,如果說分居是離婚前的階段,那我想休婚應該是復合前的階段。就像學生放寒暑假,只是為了繼續上學而已。先生跟我說這個期間,短則一年,長則兩年。我們都相信這是為了「恢復良好關係」而下的決定。
我還戴著結婚戒指、每天跟先生通電話、工作上有困難會找他吐苦水、「親愛的」這個稱呼也沒有改變。我們依然給予彼此精神上的支持,我們也同時規畫著春天的家族旅行,但兩家的父母關係就此中斷了。我原本認為理想的休婚應該是兩家父母依然自然地來往,但這方面還無法達成。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產生了疑問:「休婚真的是復合前的階段嗎?」我也開始思考如果兩人關係完全恢復了,一定還要同住在一起嗎?「關係恢復=住在同一個家」只有這樣的等式才是好的結果嗎?一定要復合,才是成功的休婚嗎?父母的關係很好,但依然分開住的話,對孩子會有怎樣的影響呢?比起看起來只是表面上的「同居」,「關係」才是夫妻的本質吧!
在休婚的狀態裡,我雖然有丈夫,但也可以說沒有;雖然結婚了,但也不是過著一般的婚姻生活。如此不清不楚的狀態下,想好好記錄下來自己的轉變。
我原本以為,自己會每天晚上因為思念孩子而哭濕枕頭,結果並沒有;原本以為會很辛苦才能找到工作,其實也還好,休婚跟我所預想的截然不同。這種婚姻型態和以往不同,而且不是用社會的標準,是用自己的標準,選擇想要的婚姻生活。
本文整理、節錄自朴是炫《休婚》一書。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責任編輯: 聆風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