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體制失靈和詭道失敗:中美貿易戰晶元版探秘(圖)

作者:程曉農  2018-12-02 06: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體制失靈和詭道失敗:中美貿易戰晶元版探秘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8年12月2日訊】中國三大晶元基地之一的福建晉華公司的失敗命運,是觀察中國高科技趕超戰略成敗的一個窗口,也可透視中美之間知識產權「戰場」上「硝煙瀰漫、炮火連天」的真相。在高科技立國的競爭中,中國採用的詭道戰略踢到了川普(特朗普)政府這塊「鐵板」。

一、舉國體制解決不了商用晶元國產化?

中美貿易戰聚焦於一方侵犯知識產權,一方試圖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而諸多相關案例中,晶元之戰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場戰鬥。中國研發晶元的歷史已長達半個世紀,但直到今天,「晶元之痛」依舊,而這個痛的根源恰恰是中國在高科技研發上引以自豪的舉國體制。這種體制傾全國的技術科研力量,由政府出面牽頭組織,下達任務,提供資金,務求突破。不計工本之後取得的成果,往往優先應用於軍工領域,因為軍工部門只求有產品可用,成本再高也是政府買單;而在民用領域,用國產研發的高成本技術還不如購買外國技術合算、可靠。

中國的晶元研發起步於永川半導體研究所(現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24所),70年代初中美關係改善後從歐美引進技術,依靠精英科學家和軍事化研發體制,為「兩彈一星」等軍工項目提供了所需要的晶元。但這樣的研發體制技術升級緩慢,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更無法滿足民用市場的巨大需求;一句話,軍事化的研發體制嚴重缺乏產業化和持續更新「造血」的能力,因此,這一時期的中國「芯」在科研、技術水平上與世界水平有15年左右的差距,在工業生產上則有20年以上的差距。

1990年國家計委和機電部決定,面向民用市場,實施「908晶元工程」,以江南無線電器材廠與電子部第24所合併成立的無錫微電子聯合公司(即華晶電子集團)為基礎,採用經科研人員與企業家精心設計、反覆論證的方案,由政府投資20億元,希望一舉縮小中國晶元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但這個工程在舉國體制下歸於失敗,從立項到投產歷時7年之久(經費審批花去2年,從美國朗訊引進生產線又花了3年,建廠再用去2年),1997年投產時其技術水平已落後於國際主流技術達4∼5代,投產當年就虧損2.4億元,成為「投產即落後」的經典反面案例。中國的商用晶元仍然依賴大量進口,而進口價格中高昂的專利費用著實令中國政府和企業肉痛。

「908晶元工程」失敗後,為了實現商用晶元國產化,中國又開始了以國家為後盾的「909晶元工程」;結果再次遇到老問題——「找不準晶元產業的突破口」,有人用形象的比喻說,這就像是要算準時間、角度、速度,一躍而起,攀入高速行駛的火車車廂,談何容易。這種民用領域裡的國家晶元工程往往會複製軍用晶元研發的毛病,即研發跟不上國際先進技術的步伐,產業化程度低,產品的批量生產能力難以擴大,因此成本巨大、單價昂貴,這樣的商用晶元自然不受用戶歡迎。實施「909晶元工程」後,中國每年進口的晶元數額仍然越來越大,2017年中國進口了889億美元的存儲晶元,比上一年增長四成。此時中國的晶元開發已經轉向一個新方向,即通過並購國外高科技公司,把專利、技術、生產線一舉拿下;或者,挖走外企的技術人員,以利相誘,讓他們「帶槍投靠」。

二、「能買就買,不得已就偷」——福建晉華公司因此消失

美國國會為觀察分析中美雙邊關係,20年前設立了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中國外宣官媒今年8月1日的報導引用了該委員會現任委員Michael R.Wessel的話,「中國掀起了一股收購國際半導體公司的狂潮……對無法自主研發的技術,他們能買的就買,不得已時就偷」。此路暢通嗎?最近中國三大新晶元基地之一的福建晉華公司的失敗,留下了一個「花圈」(美國的一些年輕人違章開車時車毀人亡,家人會在現場留下一個花圈,既悼念亡故者,也警醒路人)。

商用晶元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產品,即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而中國沒有這方面的技術,所以中國政府把DRAM的研發和量產列為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為此,2016∼2020年的經濟發展計畫確定了三大存儲器項目,即福建晉華公司、合肥長鑫、以清華大學紫光集團為大股東的長江存儲。於是,圍繞著美國的晶元主力廠家之一美光科技公司(Micron Technology),發生了一系列與中國晶元企業有關的故事。首先,清華紫光集團得到政府晶元基金的支持,2015年準備以230億美元收購美光公司,但並購未成功;2016年清華紫光集團從臺灣一家與美光公司有業務往來的DRAM代工企業華亞科技高薪挖走5名高級工程師及經理,這5人把公司機密傳給了紫光集團,全案2017年9月由臺灣桃園地檢署偵結並依法對這5人以商業間諜罪提起公訴;最近,清華紫光又準備以26億美元的價格,從盧森堡私募股權公司CVC資本合夥公司手中收購法國晶元製造商Linxens公司,這起收購仍在等待法國的監管部門批准。

與清華紫光的故事相比,福建晉華公司的故事在各國媒體上引起的轟動更大,而結局則是晉華公司尚未「慶生」就夭亡了,晉華造成的新聞轟動還是與美光公司的技術有關。《大紀元時報》對晉華公司的故事多有報導,這裡僅概要略述。晉華公司本身是白手起家成立的,但因為有臺灣聯華電子公司的技術支援,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用地600畝,僅一期工程總投資就達370億元人民幣,準備於今年9月正式投產,成為生產隨機存儲器(DRAM)的大廠家,據說,該廠投產後中國的隨機存儲器生產技術距國際先進水平的距離就縮短為5年了。但就在開張大吉即將到來之際,可望摘下中國第一家量產DRAM存儲器桂冠的晉華公司突然停止運轉,其官網上只剩下一片空白,彷彿這個政府花了幾百億投資的項目突然「蒸發」了。

晉華夭亡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司法部本月初宣布,對福建晉華、其合作夥伴臺灣聯華電子以及聯華的3名員工提起訴訟,指控這兩家公司涉嫌竊取美光公司的知識產權和商業機密,估計價值達87.5億美元,所有被告都被指控共謀經濟間諜罪,若罪名成立,被告企業將面臨最高逾200億美元罰款;同時,美國商務部宣布,對福建晉華實施禁售令,禁止美國企業向晉華出售技術和產品。此刻,晉華的部分從美國和臺灣購買的設備已經到貨,正處於裝機驗機階段,美國商務部的禁令下達後,美國的相關半導體設備、零部件和軟體供應商立即停止了一切技術支持,甚至不再接聽晉華公司的電話,也不回覆其電郵。晉華的臺灣合作者聯華電子則接到了臺灣國貿局的函令,也停止了與晉華公司的合作。現在看來,晉華公司除了有政府給的投資,其它則一無所有,一旦上游的技術來源被卡斷,它就成了個「爛尾工程」。

而被美國司法部起訴的三個臺灣人中,一人案發時任福建晉華公司總經理,2015年從美光公司一家分公司總裁的位置上辭職,改到聯華電子工作,成為聯華和晉華之間的牽線人;另一人則是原美光公司的技術人員,也辭職到聯華公司,他從美光公司離職前下載了大量美光的技術文件,據臺灣《天下》雜誌最近報導,2017年底臺中地檢署搜查聯華公司時發現了他竊密的證據,該人為換取減刑,已充當「污點證人」,讓聯華電子成了被告。目前此案正在審理中。

三、從進口替代到爭奪全球高端市場:觸發中美貿易戰的要害問題

中國從2016年開始的三大存儲器項目,表面上與以前的「908晶元工程」「909晶元工程」一樣,都是發展晶元產業的努力;然而,新存儲器項目的目標和手法與以前截然不同,而正是這種不同,誘發了中美之間的晶元戰。簡單來說,老的晶元工程是模仿西方企業過去的技術,而新的晶元工程則試圖奪走西方企業的未來。

「908晶元工程」「909晶元工程」的目標基本上是晶元國產化,也就是「進口替代」,其辦法是從國外購買二流的技術和設備,為國內市場提供產品,但不具備出口競爭力;新存儲器項目的目標不只是將產品用於國內市場,還試圖在全球市場上擠佔美國公司的份額,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就不能靠引進國外的二流技術,而必須瞄準高端技術,因此,其手法就只能是「能買就買,不得已就偷」。對美國而言,中國在晶元戰當中所謀取的不僅僅是美國的技術,而是要進一步侵佔這些高端技術背後的知識產權及其收益。由此觸發了中美貿易戰,而中美晶元戰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戰役。

11月20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了針對中國的最新301調查報告,這是今年3月份的301調查報告的更新版。11月的這份新報告實際上點出了美國在中美貿易戰當中關注的焦點所在:3月份的報告發布後,中美雙方雖然進行了多次高級別對話,但中國方面「並未就美國關注的問題做出調整或承諾」,其中的重點就是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中國的外宣官媒說,該報告列舉了中國的主要「四大罪狀」,其中的第1條提到,中國繼續入侵美國公司的商業網路、非法獲取商業機密、知識產權、技術數據,第4條涉及的是,中國政府通過不公平的方式促進中國企業和資本對美國公司進行收購,以獲得先進的技術和知識產權。這兩點在中美晶元戰當中都充分展現出來了。

在信息時代,現代經濟的特徵是,知識產權在經濟當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目前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當中四成與知識產權有關。可以說,21世紀主要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關鍵是知識經濟方面的競爭;而知識經濟領域的競爭需要巨額的風險投資,知識產權收益既包括成功的研發投資產生的收益,也包括失敗的研發投資的開支。所有研發投資中,失敗的比例通常達到七成以上,沒有經常性的失敗,就沒有難得的成功;如果失敗的研發投資不能通過成功項目的商業化得到補償,那就扼殺了未來支持研發的風險投資。

中國政府和企業經常抱怨,西方的知識產權收費超過該技術的直接研發成本,那種看法產生於中國式視界的侷限性。迄今為止,中國並沒有多少由市場化風險投資支撐的高端研發,這類研發往往被政府視為國家利益,由財政或國有銀行資助,研發失敗的企業不會因此破產倒閉。國家為高科技研發買單的好處,一是錢多「人懶」(研發人員不必賭上自己的命運和前途,便沒有那種專業研究人員的廢寢忘食、不分晝夜、如痴如狂);二是「打了水漂」沒事。國家買單的壞處也同樣一目瞭然,其一,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行政官僚不會為了高科技研發可能的失敗而賭上自己的仕途,所以必然小心謹慎,拖拉辦事;其二,負決策角色的行政或科研官僚不可能具備一線研發人員的眼光,看不準技術發展的方向,基本上是常態。由此便可明確回答本文第一節提出的問題了,為什麼舉國體制解決不了商用晶元國產化?毫無疑問,舉國體制如果能解決商用領域的先進技術全面趕超問題,蘇聯就不會垮臺了,中國也不用改革開放了。

中美晶元戰說明,美國政府很清楚地知道,中國要通吃的,不僅是美國企業的知識產權收益,而且希望花少量的錢「拿」走技術,再反過頭來擠垮美國企業,掏空美國的知識經濟基礎。這就是中美貿易戰當中美國政府緊緊盯著侵犯知識產權問題的根本原因。而中國政府之所以在侵犯知識產權問題上咬牙堅持不鬆口,只作泛泛的表態,絕不就具體案件談判,則可能是因為此類活動頗多,正處於「現在進行時」,在這些方面中國政府和企業尚抱有最後的希望。或許,等到晉華之類的案例多了,並購或盜竊都難以得手之時,知識產權問題的談判才會進入實質性階段。

来源:清漣居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