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澳洲將採取的移民政策是二戰後的翻版(圖)
【看中國2018年10月25日訊】澳大利亞政府最近提出新移民必須在主要城市以外生活5年的想法,以此作為他們簽證條件的一部分。許多澳人都沒有意識到,這個想法是澳洲政府在二戰後曾經採用過的一項政策的「翻版」。當時的澳政府即對新移民附加強制條件,讓他們首先前往鄉鎮地區。
「政客們經常說我們只需要轉移人口,我們只需要分散他們,我們只需要將澳大利亞增加的人口轉移到其他地區,」經濟學家昂塞倫在ABC時事節目《7.30》中說,「100年來,澳大利亞一直試圖分散安置人口,但都沒有取得多大成功。」
二戰後大批移民去往博納吉拉鎮
當時的小鎮博納吉拉(圖片來源:Wikimedia/Nationaal Archief)
二戰後,澳大利亞接收了數十萬飽受戰爭蹂躪的歐洲移民。
他們中的許多人去過維州北部小鎮博納吉拉(Bonegilla)的移民接待中心,那是郊外一個廢棄軍營。澳大利亞現在大約5%的人口,其祖輩是在博納吉拉開始澳洲生活的移民。
「每20個澳大利亞人中就有一個是這個地方移民的後代,」歷史學家彭尼博士告訴《7.30》節目,「這就是為什麼說這個地方是澳大利亞移民歷史的代表。」
儘管人們稱讚這個城鎮為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亞鋪了路,但它在分散人口方面並沒有取得同等成功。在24年的時間裏,儘管有超過31萬移民來到這個前軍營報到,但留下來在這個地區生活的只有少數人。「當時有人提出來讓他們新移民體驗一下鄉村生活,看看是什麼樣子的,」彭尼博士說,「人們總是希望這樣的做法能使澳大利亞人分散居住。」
當年曾經留下來的人
當年艾特勒一家人離開羅馬尼亞,成為第一批搬到博納吉拉的人。
「我們於1949年5月14日到達這裡,」她告訴《7.30》節目。「我們很冷,很累,他們給我們的第一樣東西是一杯豌豆湯。」「但是第二天早上,我聽到了喜鵲在唱歌,我覺得這是我聽過的最可愛的東西。後來我一直把喜鵲的歌聲和來到澳大利亞聯繫在一起。"
艾特勒一家是選擇留下來的人之一。「我們同來的一船人很多都留了下來,他們設法在這個地區找到工作,並留下來。」她說,「在一個鄉村小鎮,人們確實更信任我們,儘管我們是外來的。」
克萊皮亞克一家在博納吉拉住了六年。他們當年也留了下來,定居在附近的沃東加市。
「爸爸媽媽跟我們說,他們讓我們安定下來,說從現在開始我們入鄉隨俗,」他說。「我們說澳大利亞英語,我們遵從澳大利亞人的行事方式,我們要成為澳大利亞人。我們這樣做了。」
但是艾特勒和克萊皮亞克這兩家人屬於少數。
「我想大多數人在兩年合同期結束後最終搬去了城市,」彭尼博士說。
城市吸引移民
裡茲維在澳大利亞移民部門擔任高職20年,他在任期間是移民政策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我們有超過360萬移民,這些人在技能、年齡和種族構成方面徹底改變了澳大利亞。」他告訴《7.30》。
他不相信強迫新移民前往鄉鎮地區從長期看是有效的措施。「自90年代中期以來,政府一直在鼓勵移民搬遷到鄉鎮地區,」他說,「這些簽證在過去25年裡穩步增長,技術移民簽證中大約30%被分配在邊遠地區。」
「所以最初居住在這些地方的移民並不少,但在過了規定時間之後,他們像其他澳大利亞年輕人一樣搬走了。」「城市極大地推動了經濟,並繼續吸引人們前來,」他說,「澳大利亞鄉鎮地區繼續流失年輕人,因此繼續老齡化。」
彭尼博士認為這一次情況不同了,他說:「如果政府採取了措施,將移民引導到鄉鎮地區,我認為那裡會有機會讓他們留在那裡,在當年博納吉拉接納移民的時候,這些機會是不存在的。」
昂塞倫認為這個最新的想法注定會失敗,就像以前所有的嘗試一樣。「這真的不可能,也不現實,」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