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8年10月16日訊】2018年中秋節,美國宣布,向中國2000億美元出口商品加徵10%關稅,一時間,大洋兩岸人心惶惶。
在歐美,《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等主流媒體,或多或少站在了中國的一邊,觀點不外是:「中國國內確實有對美國不公平的壁壘,但不該用貿易戰來解決。」加入辯論的還有諾獎得主克魯格曼,他以《如何輸掉一場貿易戰》的標題來反對總統川普(特朗普)。而國內媒體和廟堂經濟學家,更是趨之若鶩,將美國塑造為挑起貿易戰的元凶。
歐美反對貿易戰,不僅僅是媒體圈和學術圈已經形成了反對美國總統川普的政治正確,更是因為一個長期以來的主流經濟學假設:國際間的自由貿易對雙方都有利,所以中國在受益於國際貿易分工時,從長期而言,就會逐漸退出國內的各種保護,從而擁抱自由市場。
然而,少為人知的是,這一主流假設早在十五年前,就被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用嚴謹的數理經濟學邏輯戳破。今天的貿易戰亂象,其內部邏輯也被在臨終時的楊小凱所精準預言。
1968年年僅19歲的楊小凱曾以一篇名為《中國向何處去》的大字報被點名批判,被判刑十年。
在普林斯頓大學完成學業後,楊小凱接受了耶魯大學的博士後研究獎學金。1988年,他移居澳大利亞,接受了在莫納什大學的講師工作。隨後他出版了一系列英文的論文和著作,很快獲得了廣泛的國際矚目。1989年他成為高級講師,1993年成為正教授(Reader),他於2000年被授予經濟系首席教授。1993年,楊小凱成為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
楊小凱在經濟學上突出的成就在於其提倡的「超邊際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和以此為基礎的「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楊小凱重新審視了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與專業化的思想,並通過現代的數學模型解釋個人專業化選擇並尋找其與經濟增長的關係。楊小凱認為傳統的邊際分析只考慮內點解(既有制度)的最優選擇,無法解釋制度變遷以及經濟跨越發展的內在動力。其提倡的超邊際分析在原有的邊際分析的基礎上增加了對角點解的最優選擇問題,從而增加了交易費用對分工深化與經濟發展的解釋力。
楊小凱曾與世界頂尖的經濟學家合作,包括黃有光(Yew-Kwang Ng)和傑佛瑞.薩克斯,後者曾評價楊:「楊是世界上最有洞察力、最嚴謹的經濟學理論者之一,他也是經濟學界最具創造力的人之一。」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詹姆斯.M.布坎南說過:「我認為現在全世界最重要的經濟研究就在莫納什大學,是楊小凱所做的。」有閒人聞其事,嘆曰:「小時坎坷不妨大器晚成,凱歌高奏此曲永駐心間。」
2004年7月7日早上7時49分,楊小凱因患肺癌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家中去世,享年55歲。
(編者註:以上楊小凱先生生平介紹來自維基百科)
本文彙編了楊小凱在生命最後一年思想遺產中關於貿易戰的觀點,限於篇幅,刪減了原文中大量的數理分析和論證過程,如果您想進一步瞭解楊小凱思想,以及學術論證部分的內容,可參看在國內首度問世的《楊小凱學術文庫》(九卷)。
「國際貿易中為何會出現‘雙輸’的結果」
自由貿易能夠給各國帶來利益,這是一個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常識,但是,眾所周知的現實是,很少有國家在實際上採取完全自由的貿易政策。
在博弈論中,有個說法叫做「納什均衡」,就是兩個對手採用了兩敗俱傷的「雙輸」做法,而不是彼此「合作」的雙贏做法,比如著名的「囚徒困境」,囚犯由於互相不信任,彼此揭發而導致「雙輸」。
博弈論創始人:約翰.納什(MANAN VATSYAYANA/AFP/Getty Images)
在國際貿易中,國家之間的「雙輸」博弈,源頭主要來自政府,是它們制定了相關的貿易政策,並且通過徵收關稅,導致了國際貿易的效率不如國內貿易。政府決定貿易政策時,可以選擇三條路線:
1. 納什關稅對策(增加關稅來打貿易戰)
2. 關稅談判(以關稅作為條件,來進行貿易談判)
3. 自由貿易政策(不打貿易戰)
那麼,貿易戰和關稅是怎麼發生的呢?
「貿易戰的原因:貿易保護 VS 貿易自由」
為什麼會產生貿易戰?當兩個國家的專業化分工水平不同時,一個國家深度加入貿易國際分工,而另一個國家則是相對落後的二元經濟——即一部分人加入國際分工,另一部分人自給自足時,將會帶來一個結果:
一方採取單邊貿易保護,而一方採取單邊貿易自由。
這樣的現實,會引起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促使他們通過關稅政策來爭奪貿易利益。
當國家用自身的強制力來影響貿易時,政府會產生動機——去強加一個關稅,如果兩個國家進行納什關稅對策(即在根據對方的關稅制定自己的關稅),就會發生貿易戰,最後的結果,把貿易利益全部耗盡。
我們的研究結果,可以解釋一個國家在經濟發輾轉型期間,產生的種種「不發達現象」。當一個經濟體,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向高水平的國際貿易發展時,由於國際貿易利益的不平等分配,會帶來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之間的實際收入差別的擴大。
「自由貿易,不能通過市場機制自然的取得」
我們的研究表明,當對方的關稅率條件不變時,我方強加一個關稅,可以使本國民眾的福利得到改進,因此政府之間願意使用納什關稅對策,而不願意實施自由貿易政策。
然而,一旦有一方採用關稅對策,博弈論表明,兩個政府都會互相給對方強加一個很高的關稅,也就是說,政府出於損人利己的動機,為了爭奪貿易的好處,而打起了貿易戰,最終的結果是「雙輸」,會使貿易的好處耗盡。
當政府被迫面對這種「雙輸」風險時,就會被迫轉向貿易談判,而不是繼續貿易戰。而關稅談判的結果,讓雙方走向自由貿易。
這個結果,為一個重要的結論提供了理論基礎——自由貿易不能通過市場機制自然而然的取得,只能通過談判取得。
在這方面,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理解是錯誤的,在過去,經濟學家的幻想是,只要和一個貿易保護的不發達國家進行自由貿易,就會慢慢讓對方也變得尊重自由貿易。
大衛.李嘉圖:國際貿易理論的先驅(圖片來源:美國境內公有領域/維基百科)
然而,博弈論證明,只有通過貿易戰,才能讓破壞規則者回到談判桌上,為了避免利益受損,從而被迫選擇自由貿易。
我們的研究證明,為了實現貿易的自由化,充分利用貿易的好處,建立在貿易戰壓力下的貿易談判是必需的。
「貿易戰可能出現的三種結果」
通過對國際貿易分工的研究,我們發現了兩個傾向:
1. 在兩個國家之間,更深入的加入國際貿易分工的一方,更希望保持零關稅。
2. 採用二元經濟的一方,則希望更多的提高關稅。
國際貿易的發展歷史,就是參與貿易的國家,由自給自足到部分分工,再到完全分工的過程。
當某個不發達國家,還處於部分分工這個轉型階段,就很容易產生單邊貿易保護,和發達國家的單邊貿易自由化共存。而到了完全分工階段,均衡的貿易政策是由貿易談判導致的貿易自由化。
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有兩種方法獲得貿易好處。
第一種方法是擴大對外開放,從部分國際分工跳到完全國際分工,此時雙方都有動機進行貿易談判,談判的結果是貿易自由化,雙方都從貿易中得到好處,取得「雙贏」。
第二種方法是通過進口關稅,包括各種隱性的補貼和產業政策等,「損人利己」,以犧牲它國利益為代價獲取好處。
第一種方法,是雙方分享一個擴大的餡餅,把餅越做越大。第二種方法,是雙方分享一個縮小的餡餅,而且餅可能越來越小。
如果發展中國家採取了第二種做法,長期來說,會讓單方面開放市場的發達國家覺得吃虧,迫使發達國家以貿易戰作為威脅,從而發起貿易談判。這是國際貿易走向自由市場的必需過程。
川普宣布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圖片來源:Getty Image)
而發展中國家面對這種談判時,採取的不同應對策略,也將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
第一種結果,進行雙方互利的談判,最終走向貿易自由化,餅越做越大,是「雙贏」的結果。
第二種結果,採取對抗,則雙方走向貿易保護,餅越做越小,帶來「雙輸」的結果。
而最壞的結果,甚至可能是……退回到自給自足的時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