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從鏟煤工到賣樓花起家的超級富豪(圖)

 2018-10-15 07:5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翻閱霍英東最初的履歷表,鏟煤工、打鐵工、機場苦力、汽車學徒、糖廠化驗員、稱米工……他要麼因為要求極嚴做不下去,要麼遭老闆裁員,要麼就弄出亂子被辭退。所以,少年時的貧窮練就了他的無所畏懼,也使他到了青年從海上賺來第一桶金,中年首創賣樓花躋身超級富豪。
霍英東中年首創賣樓花,躋身超級富豪。(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8年10月15日訊】翻閱霍英東最初的履歷表,鏟煤工、打鐵工、機場苦力、汽車學徒、糖廠化驗員、稱米工……他要麼因為要求極嚴做不下去,要麼遭老闆裁員,要麼就弄出亂子被辭退。所以,少年時的貧窮練就了他的無所畏懼,也使他到了青年從海上賺來第一桶金,中年首創賣樓花躋身超級富豪。

霍英東首創了「賣樓花」,並制訂出大廈的公共契約,妥善解決分層、分單元出售大廈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這些招數,如今已成為中國房地產行業通行的慣常做法。「賣樓花」加速了樓宇的銷售,加快資金回收;且收足買樓者預付的訂金後才動工興建樓宇,也使霍英東避免投資風險,萬無一失。

香港光復時,人口才50萬,以後陸續增加到100萬。人口劇增,住房嚴重不足,加上工商業勃興,形成對土地和樓宇的龐大需求。霍英東審時度勢,認定香港房地產業勢必大有發展。早在1953年初,他已開始經營房產業,成立立信置業有限公司。

那時英國、美國、加拿大及香港地產商都是整幢房屋出售的,由一個公司擁有整幢地產樓宇,非有巨額資金,很難購買,因而房屋不易脫手。過去美國華僑喜歡在九龍一帶購置物業,作為祖業傳給子孫收租。從買地、規劃、建樓,以至收租,資金週轉期很長。霍英東當時是向銀行貸款建樓的,要付一分多利息,如果建成了才賣,人家不買,利息承擔不起,自己只好「跳樓」。

他一改過去的作法,將房地產工業化,興建住宅、寫字樓、商場綜合大廈,分層、分單元出售,預售「樓花」,並提倡分期付款。這分層預售「樓花」和分期付款的經營方式在當時確是個大突破,此法大受買家歡迎。

當時引導買主看樓宇的人都是有名的「負氣佬」,他們對賣主很不耐煩,因為反覆帶人上高層樓宇介紹房舍情況,一天不知上下多少次,徒勞往返。霍英東有鑒於此,編印了小冊子,對樓宇情況以及有關出售樓宇新措施廣為宣傳,便於買家瞭解,這在當時也是創舉,收到良好效果。

霍英東精打細算,他算過一筆帳:那時租樓要交頂手費,一般一個單元7000元。一座樓如果以六層計,位置高,價錢可便宜些,一個單元才賣1.4萬元,登廣告預售,第一期交費7000元,餘下7000元,每月繳交不到300元,兩年可還清,與租屋無異。但買方卻獲得一個單元住房,是很合算的。所以廣告一出,樓花很快便賣光了,其實樓房尚未開工。

從建樓來說,比如建築費需100萬元,首期預付10%,只須先付10萬元,以後在施工中分期付一定款數。樓房可賣二三百萬元,淨賺一二百萬元。先收售價一半,這建樓費用早就解決了,資金週轉很快。他收足定款後才動工,是萬無一失的。但買方仍覺便宜,還是搶著買。往往認購之後,轉手賣出,也有利可圖。有人早上購個鋪位,下午轉手賣出便賺了錢。這說明房地產業是很有吸引力的,可把人們手上的錢都吸引到房地產業上來。

他首先買入使館大廈,賣了280萬元,賺得不少。以後陸續興建的樓宇,他帶頭「賣樓花」,一時地產商紛紛傚尤,成為香港房地產市場的一大經營特色。「賣樓花」加速樓宇的銷售,加快資金回收,地產商易於籌措資金。那時一哄而起,全港都瘋狂了似的,許多人捲進房地產業的旋風裡。

從1955年到1965年10年間,香港地產業蓬勃發展。香港樓房過去一般不超過四五層。1955年香港政府修訂建築條例,准許建高層,房地產業發展更加迅速。當時香港政府一個星期拍賣12幅地,連續拍賣3年。在這期間,霍英東建起了全港第一座最高的17層大廈,隨後幾年,大廈遍佈港九。

在他名下的60多間公司,大都經營房地產生意。他擔任香港地產建設商會會長,該會擁有會員300多名,經營香港7成以上房地產生意。目前香港許多富豪,大都是經營房地產發跡的。他的革新措施把香港房地產業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峰。就在當時他已預見到房地產業將有更大發展,提出「居者有其屋」的目標,目前在香港,這個目標已逐步實現了。他現在仍擔任香港地產建設商會永久名譽會長。

房地產業的啟動,推動了香港工業的發展。那時紗廠、搪瓷廠、水泥廠、船廠受經濟不景氣影響,難以支持。但工廠在市區都佔地不少,有的紗廠佔地幾十萬尺。這些工廠遷廠賣地建樓,一下子賺了大筆錢,工廠起死回生,又可擴大生意了。

拆船廠無船可拆,貨倉存貨不足,都賣地轉搞房地產,這些重大變化都發生在1955年以後那幾年間。高樓大廈一建,其他有關工業便帶動起來。1959年香港的紗廠總共才38萬錠,但到1967年就擁有90萬錠了,原因在於房地產市場好。南洋紗廠搬到荃灣,一搬就發了。原來廠址所在地段繁榮了,建了樓房便賺大錢。

那時大家都爭地盤。霍英東拆建利園山舊樓,收購了部分渣甸倉,牛奶公司貨倉;海軍船塢開投,他也投了標,這都是為了找地盤,建樓房。香港政府還開山填海賣地,他也承辦開山填海工程。房地產業不但推動了工業發展,也推動了旅遊、商業、飲食業,還推動了金融業的發展,使整個香港繁榮起來。

上世紀50年代以前,銀行是不輕易貸款的,不收存款。匯豐銀行早期就不收存款,要經有名望的人介紹才能開戶。許多人士的產業,不是早已存足樓款的,而是把所購樓宇抵押給銀行,向銀行貸款購買。樓宇按揭貸款當時便成為銀行的主要業務。香港金融也隨之日益活躍。

現在回頭看來,霍英東當時採取的經營房地產業的新措施,在香港經濟發展中確實是重大突破。它不但推動房地產業的發展,也推動了工業和金融業的發展。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