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填出個香港!政府落實5000億填海計劃(組圖)

作者:鐘靈  2018-10-10 16:2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5
    小字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今日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今日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Getty Images/Anthony Wallace)

【看中國2018年10月10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今日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當中「明日大嶼願景」被列為「重點工作」,目標是至少填海1700公頃,消耗至少香港幾代人辛苦積存的一半財政儲備。

林鄭月娥今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公布未來港府的施政方向和重點,當中把大嶼山的填海計劃列為「重點工作」,填海的面積從一開始的1,000公頃增至1,700公頃,分別填出至少4個人島,以「增加政府的土地儲備」。

至於這個巨型的人工島將有甚麼作用?林鄭稱,未來這個人工島可以提供26至40萬的住屋單位,讓70至110萬人口居住,並計劃當中70%土地會用作興建公營房屋,創造約34萬個職位,並分成3個階段進行,2025年將會開始首階段的300公頃的填海工程。

香港樓價高企,離不開政府的「高地價政策」,而當局今日也表示,初步估計(不包括超支),填海後獲得的土地每平方呎成本為1,300至1,500元,即1,000公頃土地成本為1,300至1,500億元。不少港民形容,「這種價格已經不是香港人能夠負擔得起」。

香港政府的庫房目前有約10919萬億港元儲備。林鄭表示,初步估計填海計劃需要投入至少「4、5000億港元儲備」,而根據過往巨型工程的經歷,最終的數字將遠超這個估算。

《蘋果日報》引述東大嶼都會關注組兼民間土地資源專家組成員任憲邦形容,這個「明日大嶼願景」計劃是延續前特首梁振英「東大嶼都會」、以及前特首董建華成立的基金會所提出的「強化填海計劃」。他形容,「這反映政府所謂的『土地大辯論』根本只是取這『兩家人』的中間點,人民的意見無法左右政府的決定。」

香港大嶼山是港珠澳大橋進入香港的門戶
香港大嶼山是港珠澳大橋進入香港的門戶。(Getty Images)

專家:根本不可行

填海的人工島表面平整、無山無丘陵。任憲邦指出,「你看到『山竹』(颱風)吹襲香港的情況,怎麼可能在這個孤島上疏散居民?從填海地點的選擇已經是不可能接受!而且基本上將香港所有的財富都投放進去」。

不少香港民眾也指出,早前颱風「飛燕」吹襲日本關西,令建在人工島上的關西機場癱瘓、對外聯絡道受損,說明人工島面對天災的脆弱:「香港每年颱風比日本多這麼多,把建這麼大的人工島、選在這麼開放的水域,不是作死嗎?」

此外,對於大面積填海的方案,不少香港專家及民間組織均提出反對。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就曾批評過,在中心建島是「逆天行道」、「島國在想如何救國時,你自己去造個島,製造潛在災難?」他指出,香港因氣候原因及地理環境,並不適合在海中心造島。

今年4月,港珠澳大橋香港東人工島出現防波堤崩散情況
今年4月,港珠澳大橋香港東人工島出現防波堤崩散情況。(圖片來源:香港無人機航拍會臉書)

由眾多香港專家及學者組成的民間土地資源小組也指出,建造「東大嶼都會」至少需要興建5條海底隧道、37公里鐵路等,需要至少11年時間,而且估計成本高達7000億,直言做法並不實際。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獨立管理顧問任憲邦在2016年撰文指出,根據統計處的估計,香港的人口將於2043年達到高峰的822萬,到2064年將回落至781萬,故此東大嶼都會在2040年代落成之時,香港的人口和住戶總數都在下跌,東大嶼都會卻平白為香港新增可容納70萬人或26萬戶(平均每戶2.7人)的住屋供應,相當於浪費社會資源。

港媒指出,就像經濟效益永遠不會達標的高鐵香港段一樣,或許政府推行的這些政策和工程,並非真正為了未來著想,而是眼前的政治因素、以及利益。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