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不平等的香港」貧富懸殊再創新高(組圖)


香港舊城區的一處街頭。(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0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香港樂施會在近日公布《香港不平等報告》,象徵貧富懸殊程度的堅尼系數對比再創45年新高,已經到達「極端貧富懸殊」、遠超其他已發展地區。報告指出,如此惡劣的情況,來自香港多年以來「不公平」的制度。

樂施會最近公布《香港不平等報告》,根據政府官方的統計數據,深入分析香港過去15年的貧富懸殊情況。讓我們來看看關鍵的幾項數據:

「從2006年至2016年的10年間,香港的原住戶(不包括新移民)收入的堅尼系數由2006年的0.533上升至2016年的0.539,成為45年新高,對比其他要已發展經濟體(如新加坡0.356、美國0.391、英國0.351、澳洲0.337及加拿大0.318),情況非常惡劣;

香港最富裕的10%住戶和最貧窮的10%住戶收入差距,10年間從34倍上升至44倍。貧窮家庭數目高達53萬戶,當中約30多萬戶屬於在職貧窮,貧窮人口超過130萬人;

現時有近21萬人蝸居於劏房,在接近「全民就業」的情況下,在職貧窮人口仍然高達92萬。2016年,308,549個在職貧窮戶中,接近四成(37.0%,114,467戶)每月入息低於相應的綜合援助金額......」

富裕的城市、貧窮的人民 原因在哪裡?

香港政府在過去10年累積了超過6900億(港元,下同)庫房盈餘、今年財政儲備突破了11000億元。不過,香港政府普遍被民間認為沒有「還富於民」,根據最新的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政府經常開支(代表投放社會福利、醫療、教育的開支等)只佔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4.4%,遠低於其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

根據報告指出,最令貧窮人口能夠受惠的基本社會服務,包括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香港政府投放的開支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成員國中,幾乎是最後幾名。

報告形容,「作為『紐倫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香港銀根充裕,甚至水浸庫房,然而港府一直嚴限公共財政開支的『掌櫃心態』,在03年沙士疫情爆發後更加大幅度緊縮開支,此後象徵政府維持市民福祉承諾的『經常性開支』一直徘徊佔本地生產總值的12至13%。」而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在14年間,增長達93,9%。

這說明,在香港經濟不斷獲得豐碩成果的同時,市民卻沒有享受到經濟發達帶來的好處,反而因通脹帶來的生活成本上升,而令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拮据。

報告形容香港政府分配在最能惠及貧窮人口的基本政府服務開支普遍偏低,沒有有效扮演資源再分配的角色,導致社會趨向更不平等的局面。」

報告也引述今年5月統計處公布的數據指出,香港首21位超級富豪的資產,相當於香港政府可動用的財政儲備總額1.83萬億港元,也令香港得到「全球富豪最多的城市」的頭銜,而富豪的旗下企業在香港需要繳付的利得稅是16.5%,遠低於經合組織成員及G20國家平均稅率(24.2%及28%),而且他們所收取的至少230億元股息,不用繳納任何稅款。

雖然,低稅率是吸引外資來香港投資的主要原因,但香港政府長年不檢討稅制、社福制度,都已經令這座城市中的一般市民淪為「經濟發展的受害者」。


香港處處可見拾荒老人的身影。(Getty Images)

無力扭轉困局 最脆弱的一群人

報告指出,香港目前接近「全民就業」,但在職貧窮人口高達92萬,這是一個想當匪夷所思的數字。香港雖然有最低工資制度,但多年來升幅一直落後於通脹,目前最低工資每小時34.5元的購買力,只有2010年時的26.8元,這些勞動人口的實質工資其實不增反減。

報告認為,作為政府機構,香港理應帶頭為私人企業和其他機構作榜樣,但事實是政府將以外判的公共服務以在「價低者得」為前提,因此工人只能領取最低工資,而欠薪、拖薪的情況層出不窮。

報告同時指出,基層婦女、兒童、長者、以至少數族裔是香港最貧窮的一群人。其中貧窮婦女身兼多職、還需要照顧長幼,只能從事多份是低薪、無保障及零散的工作。在香港近十五萬參與零散工作的人口,有60%是婦女。

此外,根據統計處數字,香港每3名65歲以上長者,就有1人生活在貧窮線下。雖然香港採用世界銀行倡議的四大支柱退休保障制度,但因漏洞問題,造成強積金戶口對沖,蠶食了退休人士的勞動成果。

樂施會也指出,目前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建議港府推行「以人為本」的財政原則,增加公共共開支還富於民、也要未雨綢繆,例如檢討稅制,採取「能者多付」原則,並提高對私人企業財政透明度的要求,減少避稅漏洞。


早前香港一個受雇政府外判清潔機構的老人,因覺得這個垃圾桶比較好用, 把「它」偷走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結果被拘捕。(網絡論壇)

香港政府怎麼說?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在樂施會發表報告後隨即發表文章,不點名指控「有公眾以錯誤方法分析,漠視政府在福利政策上的努力」。

羅致光認為,「不應僅以稅/福利政策前的堅尼系數來評論政府政策」以及「以外國稅/福利轉移後的數字比較本地稅/福利轉移前的數字」等,認為數字之間的比較「不甚公平」。

「如果不用數字比較,那該用甚麼比較呢?」、「這是甚麼邏輯?」羅致光的論點明顯不得港人信服。《香港01》發表評論指出,羅致光稱「來年度(2018/19)的社會福利經常性開支預算將較上年度增加21.3%」,但其實如同樂施會的數據一樣,所謂的「加大力度」,其實這個經常性開支與生產總值的比例仍只達14.4%,比起沙士前的數字還低。「如此言論歸根究底都只是數字遊戲,任局長如何在稅/福利政策前後數字間打轉,始於難以掩飾香港貧富懸殊日益嚴重、且政府無力改善收入分配不均的問題。」

本文留言

作者鐘靈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