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學校內的華人 公立學校內的白人(組圖)


香港國際學校中,白人的身影越來越少,究竟是甚麼原因?(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看中國2018年8月30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香港的國際學校赫赫有名,幾代人來似乎都只有富裕的西方僑民子女才能入讀,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白人學生出現在以粵語教學的公立學校,反而越來越多的華人學生入讀國際學校,這個轉變背後揭示了甚麼?

《紐約時報》27日以〈為何香港公立學校裡的白人學生越來越多?〉為題進行了深度報道。訪問了多個在香港僑居的外國人家庭,探究他們選擇背後的因素。

英國人詹姆斯·朗西曼(James Runciman)在香港經營店鋪,有2個六歲的孩子,今年9月,他們即將升讀小學2年級。不過朗西曼說,「我們負擔不起把孩子送到這些學校讀書的費用」。「這些學校」就是私立的國際學校,在香港這個東方城市,有著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等西方國家同樣的課程安排,日後能夠直接銜接外國的大專學院。

不過,越來越多的白人學生,選擇就讀公立學校,在粵語教學的環境中長大。

根據香港教育局數據顯示,2017年有818名白人學生在公立學校就讀,比起2013年的數字上升了44%,升幅十分明顯。不過這也是十分奇異的一項描述,在香港公共機關中,不管學生甚麼國籍或自我認同,所有的「白種人」還是會被標為「白人」。

對於許多白人家庭來說,粵語教育是吸引他們將孩子送到公立學校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臉書上開設公立學校外籍家長群組、2名子女分別11歲、12歲的賈桂琳·科恩(Jacqueline Cohen)表示,自己是有意識地讓孩子上月與學校,「他們需要會說粵語,只有那樣才能真正成為香港社會的一員。」

朗西曼的妻子凱瑟琳·費雷拉(Katherine Ferreira)也表示,「能學粵語是決定讓孩子上公立學校的一個重要因素。」她也指出,「這是一個不同的大陸,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學習新語言的好機會,如果他們要學習一門語言的話,現在學正合適。」

然而,越來越多白人學生到公立學校就讀的原因,並不止於能夠學習粵語的環境。更多的,是因香港人口結構變化、以及經濟變化,所帶來的國際學校學費急劇上升的結果。


高年級的白人學生正帶領新生參觀校園。(圖片來源:Flickr/350.org)

報道指出,受到全球市場以及中國政治影響,這些國際學校目前是許多來自中國內地的移民家庭的心頭好,他們是香港的一個「新富裕群體」。香港教育大學課程改革教授羅伯特·亞當森(Robert Adamson)指出,國際學校的競爭情況越來越激烈、學費越來越高昂,「國際學校現在有來自中國大陸這個新市場的高需求,近年來學費因此大幅上漲,國際學校的傳統學生無法支付巨額學費,他們因此轉向當地的學校。」

香港的國際學校曾經100%是外國學生,主要原因是,香港長期作為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就算1997年主權移交後,也擁有重要的國際金融地位,世界上最大的銀行都曾派西方僱員駐紮香港,這些僱員擁有豐厚的外派合同,能夠報銷住房費用和孩子的學費,才有國際學校的市場。

然而,報道指出,「隨著中國迅速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大量內地銀行家湧入香港。如今,在香港的銀行交易大廳裡更可能聽到普通話,而不是英語。」

1997年以後,外派到香港的外國雇員有所下降,2008年金融危機後,西方公司花重金外派員工的意向就更低迷了。因此,香港目前許多白人家庭,不再是銀行家,還包括了許多小企業主、技術初創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以及咖啡店裡的咖啡師。

科恩也指出,「許多外國企業中層和基層管理人員在被派駐這裡時,沒有得到和以前一樣的待遇」。

與此同時,國際學校的學費卻在不斷上漲。這些學校其實大多由香港富商創辦,近年也有內地中資背景的人士承辦。除了每年超過4.2萬美元的學費,這些學校還會要求新生購買「債券」。這是一種一次性貸款,嚴格挑選學生的國際學校通常伴隨錄取承諾--也就是要求學生購買大額債券。從學生來的資金,會被用於學校自行決定的發展項目上。「債券有時在學生畢業時會歸還,但也可以在二手市場上買賣。但是,有些債券會貶值,而且永遠不會被歸還。」

因此,家庭的富裕程度,現在成了這些學校選擇學生的主要標準,而反過來,只有最富裕的群體,才能讓孩子讀上國際學校。直到2017年,白人學生在國際學校的比例,已經低於75%。

本文留言

作者鐘靈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