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國學大師錢穆。(網絡圖片)
錢穆,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他生逢亂世,流徙動盪,1949年因中共黨魁毛澤東點名批評他對美國心存幻想而遠赴香港,後半生孤懸海外,長年居臺。上個世紀50年代初,中共政權委託身在北京的錢偉長給錢穆寫信,勸他回到中國大陸。錢穆沒有同意,這是為什麼呢?
錢穆是當世公認的學術大家,一代宗師。他以史學成名,但學問之淵博,已經使其治學超越了史學而成為「國學大師」。他認為對古典文獻的普遍懷疑會導致對上古歷史的全盤否定。在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有其短也必有其長,不能因為本國歷史發展到近代出現了種種病痛,就徹底否定其發展,甚至文化生命本身。
錢穆於1940年出版《國史大綱》,堅持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以激發對本國歷史文化的愛惜保護之熱情,闡揚民族文化史觀,被國民政府教育部確定為大學用書。在《國史大綱》引言裡,他將中國傳統文化奉為圭臬。
1949年,錢穆因中共黨魁毛澤東點名批評他對美國心存幻想而遠赴香港,擔任亞洲文商學院院長,付出了遠離故土、拋妻棄子的代價。在人生最窘迫潦倒的時候,錢穆選擇了去創建一所新的大學。
錢穆授學,最看中讀書與做人。他告訴弟子,教育的最高理想在於培養「士君子」。「士」是指知識而言,「君子」則指人的品格修養,「知識」與「修養」兩者配合才能成就儒家理想中的「士」。他要學生們入乎時代之中,出乎時代之上。在錢穆看來,一個真正的士,應該超越國家和朝代的界囿,具備以天下興亡為已任的大觀念。
因辦學有成,錢穆獲香港政府尊崇。上個世紀50年代初,中共政權勸他回到大陸。錢穆沒有同意,而在給老師呂思勉的回信中,錢穆做了這樣的解釋:「回來雖無刀禍之行,但須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這是學生萬萬做不到的。學生對中國文化薄有所窺,但不願違背自己的主張,願效法明末朱舜水流寓日本傳播中國文化,也很希望在南國傳播中國文化之一脈。」
在臺灣,面對巨大的時代洪流,錢穆依然選擇了純粹文化意義上的堅守態度。這位為弘揚中國文化奮鬥終身的一代國學大師,於1990年在臺逝世。他一生為學,其宗旨始終圍繞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極力推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世價值,將此視為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復興所必不可缺的根基與凝聚力,時時呼籲中國人勿忘自己的文化精神。他曾說:「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
責任編輯: 張雲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