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我們就只敢追責圍觀群眾嗎?(圖)


慶陽市女孩遭到班主任猥褻,投訴無門後選擇跳樓(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8年6月26日訊】慶陽女孩跳樓事件迅速發酵,然而沒有積極跟進的報導,唯一介入此事的新京報發表評論:《「圍觀起鬨」者該當何責?》

該當何責呢?——如果魯迅再世,大概也會再次提筆痛罵「麻木不仁」的劣根,但魯迅能做到的也只是譴責,而不是問責。

今天這樣的法治社會,「該當何責」就更成為難題,你盡可以用最強烈的措辭譴責「看客」,但並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去追責,也沒有對這種事追責的先例。

筆者不試圖為「看客」說情,這一幅無情、冷漠、麻木的圖景,無疑是慶陽的恥辱、甘肅的恥辱、國人的恥辱……看,譴責這一群人不需要多大勇氣,但也不會有任何結果,媒體把容易的事都做了,難的事誰來做?

「看客」只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事件的全程已經眾所周知,在不明就里的圍觀者起鬨之前,慶陽女孩至少已經被殺死過三次。

2016年7月,正在上慶陽六中上高中的受害者李某某,因為胃疼回宿舍休息,卻遭到了班主任吳老師趁機猥褻,「吻嘴咬耳朵撕衣服」,後被其他老師撞見,才躲過了進一步的侵害……她次日求助於學校,學校安排了吳老師道歉,卻沒有進一步的處置。

李某某因此患上抑鬱症,於同年10月和12月兩次自殺未遂,2017年6月被北京安定醫院診斷為創傷後應激障礙。李某某還向慶陽市人民法院寫下了親筆「控訴狀」,明確陳述自己心理問題的根源就是猥褻,以及始終未得到學校等部門公正處置所造成的二次傷害。

事情鬧大之後,班主任吳某某被公安部門調查,認定存在親吻額頭、面部、嘴唇等猥褻行為,2017年5月被行政拘留十日,8月又以涉嫌強制猥褻罪被取保候審,但檢方進一步審查之後,做出了「不予起訴」的決定。

在不起訴理由的說明中,檢方稱「有親吻李某某的行為,但情節顯著輕微」,被害人李某某的抑鬱症病情,是否與猥褻行為存在直接因果關係,也無法界定。

這才是事件的全貌。慶陽女孩在事發之後一度求助學校、兩度自殺、三度寄望於法律的公正,卻被現實一一擊潰,越等越失望,越等越傷害,就這樣在家庭、學校、社會、司法機關的眼皮子地下一步步走上了天臺。

正如一位網友的總結:遭老師猥褻死了一次,學校的不作為死了第二次,檢方的不作為死了第三次,圍觀者的起鬨死了第四次……

其中的每一道環節,都足以對一個單純、脆弱的花季女孩構成致命傷害,「無情、冷漠、麻木」的絕不僅是現場的圍觀群眾。看到了全程經過之後,我們不能只敢問責最後一個環節。

有媒體肯關注到本案,應當點讚,但只敢捏住最後一根稻草「問責」,又只能令人苦笑。

無情、冷漠、麻木,缺失的是道德、品格,而其他幾個環節,涉嫌缺失的是法定的職責。

作為道貌岸然的人渣教師,吳某某自不必說,他早已丟掉了為人師表的起碼底線。

作為維護學生安危的第一責任方,學校未能果斷處置、積極疏導,李某某前兩次自殺之間,校長還曾與其談話,卻只會顧左右而言他。在查明班主任猥褻行為之後,也沒有做出任何重量級的處分。竊以為,凡是涉足過淫魔行為的教師,必須一票否決,絕不能把這樣的禽獸留在校園之內,禽獸的招搖過市,無疑是對受害人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傷害……公理何在?

學校涉嫌袒護人渣,而丟掉了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定職責。

當地司法機關的步驟很有趣,事件升級一步處置一步,事發近一年之後才拘留吳某。受害人兩度自殺、並被北京大醫院確診之後,才讓吳某「二進宮」涉罪候審,案件最終卻又不了了之。

當然,我們理解法治的客觀公正,犯多大的錯領多大的責,並不是非要置人於死地,但司法機關也要準確理解和把握法律,一個簡單的案情,一會行政拘留,一會又涉罪起訴,一會又不予起訴……反反覆覆令人驚詫,如果不是故意敷衍,起碼透射出當地司法水平的低下。

其「不起訴理由」也要尊重公眾的智商。一個班主任老師利用不對等的威權侵害學生、乘人之危生病無力反抗之際猥褻未成年人,都強行親到了嘴唇上,這樣的情節居然還是「顯著輕微」?

傷害後果是另一個定罪的標尺。受害人事發次日被診斷抑鬱症、事發後一年被確診創傷後應激,受害人親手寫下控訴狀明確了疾病與事件的關係,可以說完完全全全就是被猥褻及其後的一系列失望所造成的應激……如此明白不過的證據鏈,居然無法界定「直接因果關係」?

你可以拘留,也可以批捕,可以起訴,也可以不起訴,法律是唯一準繩,不以誰的意志為轉移,但是你也要有個准譜,不能反反覆覆,你也要能夠自圓其說,別一張嘴全是破綻。我們不認為一個教師能有多硬背景,但是如此低下的履職水準,扼殺了花季女孩最後一道尋求公正的生機。

在她第三次爬上高樓之際,已經萬劫不復,無論是已經救過他一回的消防員苦苦哀求,還是樓下的圍觀者起鬨調笑,都已經無法更改早已注定的結局。她最後說「哥,謝謝你」,證明她不是瘋子,完全知道好歹分寸,但她更知道,掌權掌職者處處敷衍,只有一個消防員竭盡全力,並無法救她已經被殺死了三次、四次的生命。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紙上建築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