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鐘鑄造現場。(看中國合成圖)
按:所謂盛世鳴鐘,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年間下令鑄造的永樂大鐘,鑄造工藝之高超堪稱「世界之最」,歷時500多年,至今仍然鐘體光潔,無一處裂縫。而當今世界科技最領先的美國,廣為人知的「自由鐘」三經鑄造,都出現破裂,也印證了大明的鑄鐘科技,超越現今世界最强國。
「自由鐘」三經鑄造,都出現破裂,也印證了大明的鑄鐘科技,超越現今世界最强國。(圖片來源:Adobe Stocks)
盛世鳴鐘 「鐘王」永樂大鐘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鐘是佛教禮儀中的重要法器,在名剎古寺裡,高大的鐘樓,增添了寺院的威嚴。永樂大鐘係明代永樂年間鑄造,是中國最大的鐘,享有「古代鐘王」之譽,鑄造工藝之高超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盛世鳴鐘的習俗,鐘的端莊形象和銘文具有永久性和歷史感,象徵著天長地久、國泰民安、和諧幸福。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年間下令鑄造永樂大鐘,《太祖實錄》裡記載「唯功大者鐘大」,這舉世無雙的大鐘正誕生於成祖開創的永樂盛世。
「唯功大者鐘大」,這舉世無雙的大鐘正誕生於成祖開創的永樂盛世。
永樂大鐘用銅、錫、鉛合金鑄成,通體褚黃,構造合理,工藝精湛,高達6.94米,鐘口直徑3.3米,造型精美,形體宏偉,歷時500多年,至今仍然鐘體光潔,無一處裂縫。
大鐘音響圓潤宏亮,穿透性強,具有明顯的音樂效果,鐘聲可傳四、五十公里,餘音達2分鐘之久。經測量,鐘腰最薄處為94毫米,鐘唇最厚處為185毫米,重量為46.5噸。冶金部門分析,大鐘配方科學,鐘體強度達最佳值,故受撞500多年,仍完好如初。
大鐘鐘身鑄滿了佛教經咒,共有22萬7千多字,外面為《諸佛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彌陀經》和《十二因緣咒》,裡面為《妙法蓮花經》,鐘唇為《金剛般若經》,蒲牢(鐘紐)處刻《楞嚴咒》等,計有經咒17種,皆漢字楷書,字體工整,古樸道勁,勻稱地分布在鐘體各處,相傳是明初書法家沈度的手筆。
永樂大鐘,以悠久的歷史、精湛的鑄造工藝,和其燦爛的書法藝術和修佛内涵,馳名中外。
永樂大鐘之「五絕」
永樂大鐘有五絕,以悠久的歷史、精湛的鑄造工藝,和其燦爛的書法藝術和修佛内涵,馳名中外。
永樂大鐘有五絕。第一絕是形大量重、歷史悠久。
第二絕是它是世界上銘文字數最多的一口大鐘。據說之所以將經文寫在大鐘上,是為「一撞可抵遍唪經」,意用撞鐘的聲音來傳達佛的慈悲。
第三絕是音響奇妙優美。鐘體上窄下寬,鐘聲渾厚洪亮,音波起伏,節奏明快幽雅,擊鐘時餘音長達2分鐘以上,鐘聲最遠能傳15~20公里以外。一位聲學界的權威人士描述永樂大鐘的鐘聲:「幽雅感人、益壽延年」。
第四絕是科學的力學結構。大鐘的懸掛紐是靠一根與鐘體相比顯得很小的銅穿釘連接的,銅穿釘長1米、高14厘米、寬6.5厘米,懸鐘木架採用8根斜柱支撐,合力向心,受力均勻,大鐘懸掛在主樑上,全靠一根銅穿釘,穿釘雖承受40多噸的剪應力而安然無恙。
第五絕是鑄造工藝高超。據現在研究人員分析,鐘體強度達最佳值,故受撞500百多年,仍完好如初。
大鐘寺因永樂大鐘而馳名
乾隆皇帝親題的「華嚴覺海」大匾高懸於鐘樓之上。(以上圖片皆來源於公有領域)
當年永樂大鐘鑄成後,被送至景山後街的漢經廠(即嵩祝寺),在那裡由僧侶們每日誦經撞鐘。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大鐘被移至位於西直門外的萬壽寺,每天由6個和尚敲鐘。據說,當時遷移大鐘之事曾轟動京城,引發百姓圍觀的盛景。
明天啟年間,時局動盪,大鐘被棄於地上。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大鐘被移至覺生寺,並專門修建一座上圓下方的兩層鐘樓,用以懸掛大鐘。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移鐘工程才最後完成。
大鐘寺,原名覺生寺,但原名早已鮮為人知,全因寺內的永樂大鐘馳名,所以俗稱大鐘寺。
大鐘寺自始便有一股皇家氣派,山門上高懸一塊青石匾額,上刻9條穿雲飛龍,正中為雍正帝御筆「敕建覺生寺」。那個時候,每逢久旱無雨,皇帝必定親赴寺裡拈香祈雨,久而久之,這裡就成了固定的祈雨場所。大鐘寺不但是佛教徒的佛事場所,同時又是享譽京城的八大傳統廟會之一。當年的大鐘寺「右隔城市之囂,左繞山川之勝,為寂靜清修之地」。
大鐘寺的後院就是專門為了永樂大鐘而建的雙層鐘樓。上層圓形,下層方形,樓內有梯盤旋而上,取天圓地方之意。乾隆皇帝親題的「華嚴覺海」大匾高懸於鐘樓之上。
明、清兩朝,每逢辭舊迎新之際,大鐘寺的和尚都要敲鐘108下,據說是因為一年有l2個月、24個節氣、72個侯。每當辭舊迎新和特殊慶典時刻,中國人總忘不了隆重敲響那口最珍愛的永樂大鐘。大鐘的聲音激越、磅薄、沉雄、嘹亮,帶著恍如天外的神秘感和歷史的深沉厚重。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