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五臟失調生頑痰 如何調理?(圖)


痰既是人體的病理產物,又是很多疾病的誘因。(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醫素有「頑生百病」之說,痰無處不在,既是人體的病理產物,又是很多疾病的誘因,如腫瘤、乳腺增生、中風、高血壓、咳嗽等都與痰有關。

五臟功能失調生頑痰

中醫認為,痰是五臟功能失調產生的濁物,它可以阻閉心、腦、腎或肢體,埋下各種疾病的隱患。有專家指出,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腎為生痰之根,這三大器官是人體生痰的主要臟腑。因此要注意調養好這三大臟腑的運化功能,通過防痰治痰來達到祛病保健康的目的。

1、為貯痰之器

肺虛易致人體內津液代謝和分布失常,最終出現痰濁。所以,防肺生痰的最好辦法是防止外邪傷肺或久病損肺而致肺氣虛,既要注意防寒保暖,又要對原有肺病如結核、氣管炎等應積極治療。食補可用白銀耳、百合、沙參、冬蟲草、杏仁等,少吃油條、辣椒等溫燥上火的食品,以防傷津化燥。

2、為生痰之源

脾虛的人痰最多,因為脾虛的人身體運化水濕的功能下降,水濕在體內停聚也易生痰。所以,建議脾虛的人用健脾利濕的藥品及食品來調理。如人參健脾丸、香砂養胃丸,食補可吃苡仁、茯苓、扁豆、山藥、黨參、黃芪、大棗等。

3、為生痰之根

老年人生痰多因腎虛所致。在調養上可補腎,用六味地黃丸調補,再服苡仁、山藥、芡實仁、核桃、蛤蚧、杜仲等。

根據季節調整飲食能防痰

在平時的飲食上,選擇適當的食物,對防止相應痰症的產生有積極的作用。

根據時節的變化,飲食防治的方法可有所側重:如冬春應防風寒襲肺產生的寒痰,可多食生薑、胡椒、胡桃肉以祛寒;夏天因為人的脾胃常被濕邪困阻,應防生濕痰,可食用苡仁、山藥、茯苓、白朮、草果等以健脾化濕。

如果是在濕熱較重的地區,人體易患濕邪,困阻脾陽,使水液不化而成痰。一般選擇性涼味苦的食物,如梨、絲瓜、竹筍、金橘、杏仁、苦瓜等都有清熱祛濕化痰的作用,也可以服用夏枯草、茵陳、車前子、木棉花等;秋天應防燥熱生痰,可多食潤肺的梨、藕、百合等。而常年多痰的人對牛肉、羊肉、狗肉、鯽魚、龍眼肉、飴糖等濕熱之品應少吃,以免助濕熱之邪聚化為痰。

化痰止咳的食療方法

1、藕節研末,用紗布絞汁加適量蜂蜜飲用,咳嗽痰多時可每天1杯,連續3天。

2、小黃瓜拌海蜇,小黃瓜適量,海蜇皮200克,洗後切絲用薑絲、米醋、醬油、麻油拌勻即可。有清熱化痰、消積潤腸的功效。

3、嫩豆腐500克,陳皮、橘梗各5克,一起放鍋內加水濃煎,待熟後把豆腐吃下。

痰有寒熱濕燥之分

不同的季節環境下,痰的性質可能不一樣,一般春天多是風痰,夏天多熱痰,秋天多燥痰,冬季多寒痰,其類別大致如下——

風痰:開始白稀,後轉黃黏,由風邪侵肺、感冒傷風引起。

熱痰:黃色,黏稠,或結成塊,量可多可少,大多為肺熱。

寒痰:色白,清稀,或有灰白點,或是青色,多而有氣泡的,多為肺虛。

濕痰:痰量很多,很容易咯出來,尤其是早上較多。

燥痰:痰量較少,或是幾乎無痰,黏稠,難於咯出。

不同人群痰濁的產生和防治方法

1、1~10歲的兒童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化膿性扁桃腺炎等;肺炎(同時有發熱、咳嗽);哮喘(尤其是春夏等鮮花盛開的季節,同時可以聽到肺部或喉嚨裡有哮鳴音)。這部分小患者不會吐痰,如果家長發現患兒喉嚨裡有痰聲,要鼓勵其多飲水,以濕潤呼吸道使痰液稀釋,易於咳出;若痰液黏稠較難咳出,可採用消炎化痰的藥物超聲霧化吸入或氧氣霧化吸入達到稀釋痰液和消炎的目的,並在孩子咳嗽時拍其背利於痰液咳出。

預防方法:

盡量不要讓小孩過多進食油條、炒花生、炸薯條等燥熱上火的食物;多開門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一旦發現小孩有過敏現象,就應盡量避免帶其到花、粉塵等較多的地方去,以免誘發哮喘。

2、少年和青年人

因學習和工作忙碌,休息時間不足,多產生慢性咽喉炎等,從而產生少量黏稠的痰液。如果是菸酒過度,不僅會引發慢性咽喉炎,還會使慢性咽喉炎加重,甚至於誘發肺炎。另外,青少年比較常見的咯痰性疾病還有支氣管擴張、肺膿腫,咯帶有膿血的腥臭痰。

預防方法:

加強體育鍛練以增強體質,戒除菸酒。如果有慢性咽喉炎可以嚼服新鮮的橄欖,用沙參、玉竹、百合、羅漢果等煲湯,或用中藥胖大海,金銀花、菊花泡水當茶喝。

3、老年人

多脾腎虛衰,氣血不足,痰液的形成與肺、脾、腎三臟的關係最為密切。常見疾病主要有慢性支氣管炎(長期咳嗽,咯少量白痰),肺氣腫,心功能不全等。一旦痰量增多,就是病情加重的表現。

預防方法:

除了加強一些基礎疾病的治療、加強體育鍛練以增強體質,戒除菸酒之外,必須注意預防感冒,尤其是要避免受涼。平時可以多進食胡桃肉、羅漢果、黨參、茯苓等具有健脾、補腎的藥物。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