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傳說中的鄙視鏈,我中槍了(圖)


大陸中產的鄙視鏈越來越多了(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3月9日訊】有個學生給我留言,說他在大學裡很用功,卻遭到一些室友和同學的鄙視,內心有點不明白,為什麼大學裡也會有鄙視用功學生的現象呢?

原以為是個小問題,不過是不用功或成績不好學生的心裏不平衡罷了,但細想起來又覺得沒這麼簡單,這該是鄙視鏈的一種吧,不信你看,學霸鄙視學渣,天賦聰穎的鄙視埋頭死用功的,博士鄙視碩士,碩士鄙視本科,清北鄙視其他985,一本鄙視二本,本科鄙視專科,等等。

中國人愛攀比,欣賞的恰恰又是叢林文化,自己想要的要自己爭取,自己沒有的活該被人看不起,因此便滋生了一個又一個嚴密的鄙視鏈。譬如體制內的鄙視體制外的,北上深廣鄙視省會的,城市鄙視鄉下,本地人鄙視外地人,有戶口的鄙視沒戶口的,結婚的鄙視沒結婚的,生了娃的鄙視沒娃的,娃成績好的鄙視成績不好的,富人鄙視中產,中產鄙視窮人,窮人鄙視殘疾人。而作為底層的殘疾人似乎沒人顧得到,或者根本不想顧,以致我兩年前回國的時候發現,不少基本保障設施就是擺設,很多公共場所的殘疾人使用電梯都不工作,衛生間沒有配套,無障礙通道只有拿外國護照通過的地方才開通使用,上海還好一些,二線城市要糟得多,再往外圍的話就更不要提了。

去年我曾聽說過一個很搞笑的事情,中產中間又誕生出了一條非常奇葩的鄙視鏈:絕不讓娃和沒英文名的孩子同讀。鄭某帶著5歲的女兒在國貿玩耍,一個年齡相彷的小女孩湊到女兒面前說:「我叫Lucy,你叫什麼?」女兒回答:「我叫Eva。」於是兩個人開始玩耍。這時,旁邊另一個男孩子也想要加入,但是得知對方沒有英文名字後,Lucy拉著鄭某的女兒跑開了。在一旁目睹了全程的鄭某略感尷尬,卻又夾雜著一絲竊喜和滿足,她給女兒報的英語補習班,每學期的學費約2.5萬元,這是和Lucy交朋友的代價。原來英文已經不僅僅是一項基本技能,而是成為孩子之間區分階層的一大標準,用有沒有英文名字區分誰能成為自己的朋友,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可能是無心的,但是兒童的每一個舉動必然是其生長環境影響的結果,即使是一個最與世無爭的人,在這樣奇葩的階層劃分面前,也會忍不住有意識無意識地與周圍比較的。

可悲的是,國人在窩裡鄙視來鄙視去還不夠,還把這種攀比的情況帶到了海外來。譬如留學圈就有一條條莫名其妙的鄙視鏈,去北美的鄙視去英國的,去英國的鄙視去澳洲的,去澳洲的鄙視東南亞的,去東南亞的鄙視去港澳的。就算都是在美國的吧,還有讀碩士博士的鄙視讀本科的,名校的鄙視一般學校的,老移民鄙視新上岸的(Freshoff Boat,簡稱FOB),入籍的鄙視拿綠卡的,有身份的鄙視沒身份的,合法的鄙視非法的,大城市的鄙視「大農村」的,住豪宅的鄙視住小房子的,如此等等。

於是在種種比較之下,每個人都帶著與生俱來的偏見,每個人都在給自己添加優越感,結果卻是前一秒剛發現一個讓自己找到優越感的人,後一秒又忽然跌落在另外一個人的白眼裡,在我們鄙視一些人的同時又被另一些人鄙視,這就是我們幾千年揮之不去的劣根性。究其原因,看看我們的文化、尤其是學校文化你就能猜出個大概,沒有鼓勵和引導學生們相互尊重、相互關愛,而是塑造一種對抗性的、歧視性的、敵意的情感模式,老師熱衷於各種分數排名,把學生劃為三六九等,區別對待,從小就挑動學生之間的敵意、對抗甚至告密,孩子長大以後各種鄙視當然會看成自然。

但是當鄙視會變得公然、無畏、無所顧忌,似乎不鄙視就無法證明自己的優秀、高端和成功時,誰又能逃脫不被鄙視的怪圈呢。於是你鄙視我,我鄙視他,鄙視食物鏈將消弭的等級制度再次建構,說自己不中槍,這可能嗎?譬如我最近就被鄙視了一回,一個讀者留言說她鄙視我,因為在美國這麼多年了居然還在寫中文,你看我是沒逃掉,那麼你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心路獨舞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