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大禹治水後 豈能不知「花鼓燈」?

神韻」舞蹈演員陳美容(Madeline Lobjois)的小檔案。


「神韻藝術團」在歷年的演出中,都會呈現一定數量的富有濃郁特徵的民族民間舞蹈。(圖片來源:神韻藝術團官方網站)

想要了解一地一族的文化有何特色,不妨親身走一遭。想要瞭解民族舞到底精彩在哪裡,不妨觀賞一回「神韻藝術團」的表演,您就會知道民族舞有多吸睛了!小編已經為各位介紹了一系列民族舞的文章,希望大家已經更了解這些民族的舞蹈特色。在最後一回中,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羌族這一個民族的舞蹈,以及起源於淮河之濱,也就是大禹的故鄉的花鼓燈,希望您會喜歡這些美麗的中國傳統文化。

民族民間

民族舞泛指從各少數民族中產生並流傳的舞蹈形式,受民俗文化的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由於地域,氣候和生活方式不同,不僅發展出不同的語言、文字、服飾、音樂特點,也發展出各自獨特的民族舞蹈。各民族自身的久遠歷史在身體種下的基因賦予各民族肢體語言獨具的韻味,呈現了人原初的特質。山地民族,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舞蹈都帶有各自的鮮明特徵。而民間舞主要是指在「主體文化的漢地民間」流行的舞蹈,如秧歌舞、彩虹舞、手絹舞等,而非指少數民族的舞蹈。

民族傳統文化是保持民族民間舞獨特個性的核心,它是該民族的傳統奠基,在發展中是不能輕易被改變的,優秀的民族民間舞創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握住核心的傳統民族文化精神,而不是固守著幾個代表動作進行創作。在創作中追求精神層面的傳承使這些作品更接近民族民間舞的本質特徵。

「神韻藝術團」在歷年的演出中,都會呈現一定數量的富有濃郁特徵的民族民間舞蹈,例如生活在大山深處的紅河彝族、世界屋脊的藏族、古老的苗族、朝鮮族,以及蒙古等地獨特的民族舞蹈,還有秧歌舞,手絹舞等民間舞,都曾被展現在舞台上。「神韻」的舞蹈取材豐富,在創作中追求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在時空上跨越了漫長的歷史和廣袤的疆域。

羌族舞蹈

在中國不同的古籍中都有大禹是西羌人的記載,可以說羌族與華夏民族同齡。到漢代時,羌族人曾經人口眾多,在中原分布很廣,進入中原的羌人都與漢人融合了,現居住在四川境內的羌人還保持著古羌人的文化習俗。

羌族民間舞蹈大致可分為自娛性、祭祀性、禮俗性三種類型。主要形式有:薩朗、席步蹉、羊皮鼓舞等。

每逢傳統的民族節日、重大聚會、炊慶豐收或婚喪嫁娶時,都要跳「薩朗」。其表現形式為男前女後,一字排列呈弧形,連臂踏歌,在室內或場院圍火而舞,一般無樂器伴奏,舞者邊歌邊舞,或以呼喊聲、踏地聲協調表演。「薩朗」具有歡快跳躍的特點,它的風格是由腿部輕快地跳躍、上身的軸向轉動和不同方位頂胯、甩胯的特有姿態形成的。

花鼓燈

起源於淮河之濱,大禹故鄉的歌舞花鼓燈是漢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中歷史最為悠久、內容最為豐富、體系最為完整且旋律極為優美的傑出代表。它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充分地體現出漢族民間歌舞的主要特點,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由於地處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淮河流域文化得以兼收南北文化之長,花鼓燈既有淮北人剛勁爽朗的性格,又有南方人細膩柔媚的風韻。花鼓燈多在農村秋收完畢到來年春耕之前演出,尤其以廟會、春會為最盛。通過優美的動作和民歌小調,抒發豐收之後的歡樂心情。

花鼓燈舞蹈動作複雜度高,時間差大、其動作與動作相銜接時的瞬間舞姿也隨之複雜多變。花鼓燈的舞姿和動作也很講究放與收、動與靜的巧妙結合,從而使其具有表達人物多種複雜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現各種不同情感強度間細膩差別的能力。

花鼓燈中對鑼鼓的運用具有鮮明的特徵,它節奏明快,邊打邊舞,極富表現力。很多舞蹈的節奏、步伐、動律皆產生於鑼鼓音樂,兩者關係極為密切。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