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韻」的舞蹈取材豐富,在創作中追求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圖片來源:神韻藝術團官方網站)
想要了解一地一族的文化有何特色,不妨親身走一遭。想要瞭解民族舞到底精彩在哪裡,不妨觀賞一回「神韻藝術團」的表演,您就會知道民族舞有多吸睛了!小編在這裡,特別為各位準備一系列民族舞的文章,希望能讓大家更了解這些民族的舞蹈特色。第一回,小編要為大家介紹黎族與壯族這兩族民族的舞蹈特色,希望您會喜歡。
民族民間舞
民族舞泛指從各少數民族中產生並流傳的舞蹈形式,受民俗文化的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由於地域,氣候和生活方式不同,不僅發展出不同的語言、文字、服飾、音樂特點,也發展出各自獨特的民族舞蹈。各民族自身的久遠歷史在身體種下的基因賦予各民族肢體語言獨具的韻味,呈現了人原初的特質。山地民族,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舞蹈都帶有各自的鮮明特徵。而民間舞主要是指在「主體文化的漢地民間」流行的舞蹈,如秧歌舞、彩虹舞、手絹舞等,而非指少數民族的舞蹈。
民族傳統文化是保持民族民間舞獨特個性的核心,它是該民族的傳統奠基,在發展中是不能輕易被改變的,優秀的民族民間舞創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握住核心的傳統民族文化精神,而不是固守著幾個代表動作進行創作。在創作中追求精神層面的傳承使這些作品更接近民族民間舞的本質特徵。
「神韻藝術團」在歷年的演出中,都會呈現一定數量的富有濃郁特徵的民族民間舞蹈,例如生活在大山深處的紅河彝族、世界屋脊的藏族、古老的苗族、朝鮮族,以及蒙古等地獨特的民族舞蹈,還有秧歌舞,手絹舞等民間舞,都曾被展現在舞台上。「神韻」的舞蹈取材豐富,在創作中追求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在時空上跨越了漫長的歷史和廣袤的疆域。
黎族舞蹈
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早在秦漢以前就從兩廣地區陸續來到海南島定居。「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沿用至今。
黎族的舞蹈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韻味自然古樸。每逢佳節慶典,婚禮喬遷或農閒娛樂時,黎族人會成群結隊地跳起傳統的舞蹈,其中包括《咚鈴伽》,《打柴舞》,《舂米舞》等。
黎族人跳舞時通常手持道具,這些豐富的道具也多來自於生活,譬如在《咚鈴伽》中,舞蹈演員手持簸箕,錢鈴和刀;在《舂米舞》中,演員手持舂桿,敲擊出歡快的韻律;而在「神韻」的黎族舞蹈中,女子將戴在頭上的斗笠當作舞蹈道具,時而置於腦後,彷彿遮擋烈陽,時而半掩芙面,彷彿半含嬌羞,舞蹈和道具完美的配合,顯出黎族女子俏美率真的風韻。
黎族的歷史悠久,其文化稚拙古樸,未被現代化的物質文明影響,仍然保留原始自然的風韻,其代代相傳的民間傳說,更賦予黎族文化神奇的內涵。黎族人也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智慧,他們製作的紡織工藝品黎錦以其技術精巧細密、色彩艷麗富於特色而馳名天下,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三月三」的歌圩舞是壯族民間節日拋繡球時所跳的舞蹈,它自宋代的「飛紽」演變而來。(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壯族舞蹈
壯族是古代百越部落西甌和駱越支系的後裔,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廣東和貴州。壯族的舞蹈絢麗多彩,有著濃郁古樸的鄉土氣息,動律鮮明,風格古樸,令人見之忘憂。
壯族的舞蹈種類很多,其中最受人喜愛的舞蹈有扁擔舞,銅鼓舞以及「三月三」的歌圩舞。扁擔舞自唐朝的「春舂舞」演變而成,每逢豐收時節或新春之際,壯族人結成組別,在長凳上敲擊扁擔,動作整齊劃一,節奏複雜多變,舞蹈歡快,舂聲響亮,傳達著人們對於來年豐收的期盼之情。「三月三」的歌圩舞是壯族民間節日拋繡球時所跳的舞蹈,它自宋代的「飛紽」演變而來,壯族土俗節時,人們在野外互相對歌,連袂而舞,拋接彩囊,永結友誼,這就是著名的壯族歌圩。銅鼓舞是一種歷史最為悠久的舞蹈,它用於壯族的民間祭祀,螞拐節上,人們在雄壯的銅鼓聲中起舞,「銅鼓不響不開舞,鼓聲一停舞即停」,鼓舞相伴,相映成輝。舞蹈主要有「墊步吸腿跳」,「抬腿步」,「側身擊鼓」,「擰腰擊鼓」等動作,風格樸實大方。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