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8年2月4日訊】某種程度上,費雪所述的「債務-通縮螺旋」,或者周小川行長10月警告的「明斯基時刻」已經在中國部分地上演。
十幾連陽、一度讓人產生牛市幻覺的漲幅,僅僅用了四天時間就全部回吐,還是那個「慢牛快熊」——慢了大盤,熊了小盤。去槓桿泡沫的大環境下,這是中國股市的宿命,慢牛和快熊本就是去槓桿的一部分。慢牛營造牛市氛圍,給投資者一段快樂和充滿希望的時光,讓醫治症在骨髓的改革在一片祥和安定的氛圍中展開。快熊迫使個人和企業去槓桿,也為慢牛創造時空(跌出來的上漲空間)。
筆者在11月的文章《去槓桿時代的中國牛市》中已經指出,只要主要股指欣欣向上,新股發行繼續受追捧,高估值的新興產業還有人追捧,對於頂層設計來說就已經是非常成功。
但房地產這根最難啃的骨頭仍要等到最後才動手(也是目前仍存的最大陷阱,尤其是沒有人流入的中小城市),因為它是真正的灰犀牛、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炸彈,動它需要其他地雷都拆光的時候。你不需要任何高深的觀點、邏輯或數據去證明地產泡沫,只要看看最簡單的國內外房價比值、租售比、房價收入比……對了,還有極度低迷的人口增長。比特幣或者某國某資產的泡沫更大,並不能證明你國樓市就沒有泡沫。
近期,天津等省市集中「擠泡沫」、大幅下調2017年經濟增速,但從「數量轉向質量」的又豈止是GDP?嚴監管之下,這種做法正在向A股蔓延,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的業績開始「擠泡沫、擠水分」,「扇貝跑了」上演第二季,90萬桶酒不翼而飛,造假上市的保千里連續24個跌停創記錄,樂視巨虧100多億。
可以確定,待到年報公布時,會有更多公司下修業績或者「一次性曝露窟窿」,因為這次不披露、他們再也沒有機會回頭,只能一錯再錯然後因為財務造假而被退市或嚴懲。稍有腦子或者政策敏感一點的公司都會選擇前者,長痛不如短痛,一次性把雷排掉。
這是最近幾個交易日「股災」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投資者為免踩雷紛紛出逃包括那些還沒有被確定造假、但是也有嫌疑的個股,而那些閃崩的個股毫無疑問是因為潛藏其中的莊家心知肚明。今日大概率閃崩的個股,就是日後不斷修正業績和財務窟窿的公司,投資者千萬不要刀口舔血去賺這些錢。
另一個原因就是筆者開篇所說的「債務通縮螺旋」、「明斯基時刻」已經降臨在部分資產和個股上。隔夜7、8個跌停個股宣布停牌,用腳趾頭想都知道,再跌大股東要被爆倉了。硬生生地渲染出了股災的氣氛!筆者沒有去細看,但直覺告訴我近日大跌的很多票一定是大股東高比例質押的。
資產是軟的、會縮水的,但債務是硬的,資產越跌、負債率越高,這不正是債務通縮螺旋的發生軌跡和明斯基時刻爆發前的徵兆?Fisher(1933年)提出的「債務-通縮」理論:「全面勾畫了典型經濟週期中的債務-通縮互動關係演變情況,從大規模去槓桿或縮表過程開始,這些政策一旦導致資產價格大幅下降,進而引發貨幣供應量下降和通貨緊縮,企業資產負債表就可能進一步惡化(真實債務上升),這會導致企業進一步拋售資產,從而在債務-通縮間形成惡性循環。」
這段有關「債務-通縮」理論的解釋摘自:中國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去年5月1日發表於《財經》雜誌上的文章。筆者曾經轉發過這篇文章:《央行重磅:避免暴力去槓桿引發「債務-通縮」風險》
目前,資產價格(質押股票的價值,商住兩用房失去抵押品作用)下跌已經發生,幸好還不是企業資產負債表而是主要股東。但主要股東開始裸游,企業焉能上岸?他們或者被迫拋售其他尚有流動性的資產,或者裸游至死、拖垮整個企業的運行。供給側通脹尚未走完,債務通縮又已走在路上,兩者一相逢的結局大概叫蕭條式通脹吧(滯漲)。
繼徐忠之後,周行長去年10月警告的「明斯基時刻」,指的是經濟體中隱藏的風險突然全面暴露,資產價格暴跌,導致大範圍違約。由上可知,小范圍的「債務-通縮螺旋」控控制不好,極有可能就會招致「明斯基時刻」,也就是決策者口中所說要嚴防死守的「發生處置風險的風險」
去槓桿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龐氏騙局被揭開的過程,錢寶網、樂視、保千里這些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敢於主動揭開,又能做到「不發生處置風險的風險」是非常困難的,但決策者唯有迎難而上,因為自己動手遠好於等到對方動手。關於這一點,我們早在16年12月川普(特朗普)當選之初就已論述(中國的窘境:是自己戳破泡沫,還是等著川普動手)。時至今日,儘管股市快熊之痛筆者感同身受,還是該為頂層設計的敢於自幹點個讚。朝中還是有能人的,能否化解危機我們拭目以待。
最後回到有關於資產配置的話題,儘管我們自去年夏以來一直強調大盤股會跑贏小盤股,但的確未曾料到小盤股會落得如此地步。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今時小盤股的淒慘境地,必是未來三四五線等無人問津樓市的宿命。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何雲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