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的亢奮還能持續多久?
【看中國2018年1月21日訊】近幾年被吹捧成經濟新增長點的「共享經濟」最近有點開到荼蘼的跡象,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共享自行車」。內地有多家經營「共享自行車」公司倒閉或拖欠客戶定金,即使未倒閉的也處於慘淡經營狀態,能熬多久真是天曉得。
最慘不忍睹的還是在廢置場的自行車,只因公司倒閉沒人接手就成了垃圾。香港的共享自行車行業近一、兩個月也在升溫,熱門自行車徑以至街頭巷尾都堆了大量不同公司的共享自行車,真正騎的人卻少得可憐,只怕沒多久就有經營者撐不下去,到時又可能出現大量自行車丟到堆填區的慘況。
近幾年出現不同名目的所謂「新經濟」,從共享經濟到大數據到網購到Fintech(金融科技)等多不勝數,並形成某種程度的非理性亢奮,股票市場更因此把科技概念股、共享經濟股捧到半天高,彷彿未來是他們的世界。但仔細分析,這些所謂新經濟對提升整體經濟效率、增加民眾所得的作用非常有限,相關科技的影響主要是把利益從其他市場參與者或大戶轉到科網企業的口袋,根本沒有創造大量新的需求。
以網購或電子商貿活動為例,它們令購物平臺更無遠弗屆。但購物都是消費者真金白銀掏出來的,不管網購如何便捷,消費者口袋內或銀行賬戶的錢沒有增加,他們不大可能大幅增加消費。事實上過去幾年各發達經濟體的私人消費額沒有因網購普及明顯上升,頂多隨GDP上升而輕微增加。換言之,網購、電子商貿只是把原本在實體商場商店的消費額轉移過來,並大削業主租金所得,因為電貿商只需倉庫存貨。電貿商的利潤不過是掠奪其他經營者的生意而不是把消費總額提升,對整體經濟根本不可能產生刺激作用。這些以數據、網際網路為主的新經濟產業還會打擊原來市場上的中小微企及個體戶,令它們難以生存。
而且,新經濟產業創造的職位大部分是低技術、非技術工作如理貨、送貨、核實檢查定單之類,什麼購物網、Uber、共享自行車之類的行業聘用最多的就是送貨、理貨、司機、保安之類,薪酬難望上升,員工想向上流動更是難如登天。結果,絕大部分利潤落入極少數網路巨企高層手上,社會整體沒有得益,反而可能因貧富、資源分配太懸殊而令經濟消費活動轉弱。
美國經濟學者Robert J.Gordon2016年出版了《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以大量數據點出電力、內燃機等第二波工業革命產物才是改善生產力、提升個人生活水平的主要動力。二戰後西方各國經濟實力飛躍發展,人民物質生活大幅改善,正是因為電力、汽車等普及化。可七十年代以後開始的所謂第三波工業革命包括電腦化、數據化對提升生產力的作用卻相當有限,美國經濟更出現越數據化生產力增長越停滯不前的困局。Gordon預言,千禧後出生的世代極可能是戰後首批生活水平比父母差的一代。對新經濟的無限憧憬真該收斂一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