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養孩子的善行(一)(圖)
卡爾•威特的教育理念(26)
理想的教育應該讓孩子在人品、健康、才能三方面都得到發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圖書館裡有一本珍貴的藏書——《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於1818年寫成,作者卡爾•威特是一位清貧的牧師,他記述了弱智兒子在14歲以前的成長過程及自己的教育心得和方法。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賽德茲說:「把一個低智兒童培養成了聞名全德意志的奇才,這是證明《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神奇和偉大的最好例子。」
理想的教育是甚麼樣的呢?是讓孩子在人品、健康、才能都得到發展。如果只重視身體,孩子可能成為四肢發達的愚人;只重視智力,孩子可能成為弱不禁風的病夫,或者成為惡棍;只重視品德教育,孩子可能成為懦夫。所以必須從三方面同時教育孩子。
為兒子做「行為錄」
作者在培養兒子的善行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從兒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講各種從古到今的善行故事;只要兒子做了好事,就馬上表揚兒子做的好;兒子稍大一些,就開始教兒子背誦各種道德詩;為了鼓勵兒子,他做了一個行為錄,記錄兒子做的好事。有了這樣的鼓勵,幼小的兒子就立志一輩子要多做好事。
在培養兒子行善方面,他不強迫兒子去做不願做的事情,而是讓兒子以此作為一種樂趣,讓兒子享受做了好事和克制自己時的喜悅。因為有了行為錄,所以兒子有了隨時反思自己行為的習慣。其實這種方法不僅對小孩子有好處,對我們成年人也非常有益。每天我們會做很多事情,會有很多想法,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我們記錄下來,就可以隨時反省自己,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了。
他努力培養兒子的善行,是為了使兒子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他經常給兒子講訴做壞事遭報應的故事,並對這些人的惡行加以嚴厲的批判。我們在教育孩子時經常會感到:我的孩子為甚麼說謊?我的孩子為甚麼任性?為甚麼他這麼小,就那麼殘忍的對待小動物?很多父母幾乎傾盡全力教育孩子,卻不知道如何改變孩子的壞行為。其實只要方法得當,孩子都會被教育的很好的。
培養孩子的善行父母要以身作則
柏拉圖曾經說:「任何壞人都不是出於本人意願成為壞人的。」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只是有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而逐漸變壞了。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也是父母的翻版。如果母親愛慕虛榮,女兒也會這樣;如果父親愛好喝酒,兒子也會這樣。父母品德敗壞,孩子也不會有好的行為,所以孩子變壞多是父母教育不良的結果。父母是離孩子最近的人,也是相處時間最長的人,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所以父母應該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好行為的指導者。
有人說:「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穫;播上行為的種子就能獲得習慣的收穫;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收穫;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穫。」確實如此,如果父母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培養孩子的好品德,就會為孩子的美好未來創造條件。有許多父母對孩子的壞行為採取懲罰的方式,這樣做只能起到表面的和短期的作用,不能使孩子發自內心不再做壞事。
作者總是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讓兒子知道甚麼是善、甚麼是惡,讓兒子感到善行中的快樂。有一次,兒子和小夥伴玩耍的時候,偷偷的拿了一個小女孩的一塊糖果,但被發現之後還極力否定。他嚴厲的訓斥兒子:「卡爾,你知道自己是在做甚麼嗎?你的行為是罪惡的偷盜行為。」可是年幼的兒子辯解道:「只不過是一塊糖果而已,怎麼能說是偷盜呢?」他告訴兒子:「你從小就開始讀書,難道連這個粗淺的道理都不懂嗎?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拿別人的東西就是一種偷盜行為。對於偷盜可恥性的本質來說,偷一塊糖果和偷一塊金子沒有任何區別。」
年幼的小孩沒有正確的判斷力,認為拿的少就不算偷,這時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實質非常重要。當兒子明白自己是偷盜行為後,羞的滿臉通紅並立刻去道歉,還給那個女孩帶去一大包糖果。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他經常告誡兒子:「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必然會得到相應的報答。學習為我們為帶來現世的幸福,善行則給我們帶來上帝的嘉獎。」(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