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就是這樣不成熟
【看中國2018年1月9日訊】新年伊始,回顧2017年的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應該説有驚無險。國外有些觀察家一直認為中國經濟要崩潰,但中國經濟沒有崩潰。國內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還能保持高增長10年,甚至20年。如果把中國經濟比喻成一個人去做體檢,為什麼這些「醫生」給出的結論如此不同?
這真不是一個一句兩句話能説清楚的問題。同樣一個事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更何況經濟學實在是一個不成熟的學問。西方經濟學本身就是被設計用來分析市場經濟的,儘管如此,西方各經濟體的市場化程度不同,用同一個理論框架來分析本身就很勉強。
為什麼説經濟學是一門不成熟的學問呢?按理説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其中包含了很多哲學和邏輯學的成份,對於同一個經濟現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判斷。但現代經濟學希望走的是一條純科學的道路,經濟學家們希望用數學的方法來分析經濟問題,就像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物理和化學問題一樣。但人的價值判斷實在和物理化學現象相差太遠。
現代經濟學的基礎框架就是供給和需求對於物價的變化是有彈性的。物價下降,那麼需求就增加,物價上升可以刺激供給的增加。這種過於簡單化的對於供需與物價關係的描述實際是非常粗暴的。研究宏觀經濟時使用的物價指數是人為調整過的各種商品價格的加權平均值,在計算物價指數時設定的比重本身就包含了統計部門或者説行政部門的政策判斷,也就是説其主觀成份很大。那麼,用這樣一種物價指數來預測其對供需的影響到底能説明什麼,這是一個問題。
像中國這樣一個經濟體,政府部門對經濟的干預相對較多,國有企業的投資不完全受市場那雙看不見的手影響。國有企業的投資更主要受政府的看得見的手在調整。也許現代經濟學在一個純市場經濟的環境下還能發揮一點作用,像中國這樣一個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經濟,現代經濟學就很可能扮演聾子的耳朵的作用,也就是説是一個擺設。結果,每個經濟學家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各有不同的動機,對經濟的運行做出其主觀的判斷。
我們很容易地觀察到經濟學家對於經濟增長走勢的預測跟天氣預報相比要不靠普的多。很多年前曾經參加一個在上海舉辦的不大的國際會議,當地的一個教經濟學的教師在發言中反覆強調:我每次對匯率的預測都百發百中。後來偶爾看到他在國內的網站上不斷發表這樣的説詞,不知其是否要把自己鼓吹成一個算命先生。股票和匯率都是不可測的,哪怕你碰巧説中,那也只是巧合,否則,這位教師完全沒有必要每天吸粉筆灰,拿出一筆錢,每天在家坐享其成就好了。
曾經為電影《末代皇帝》譜曲的作曲家阪本龍一現在現在旅居紐約,據説他現在每天在紐約街上用手機採錄各種聲音,然後編入其音樂作品中。傳統的音樂應該是作曲家們心靈的吶喊,或者説是靈感的外現。而阪本先生的作曲方式更多的是通過吸納大自然的聲音去編織音樂。我不懂音樂,對音樂沒有資格説三道四。
但我想也許阪本先生的做法對經濟學家應該是一個重要的提示。因為我們研究經濟學幾乎都是坐在書房裏,擺弄資料庫,從中找規律和答案。經濟學家們不妨跟阪本先生一樣到街上或市場上去傾聽一下那裡的商販和主婦們的談話。那才是活生生的經濟學。在我們無法把人的嗜好和消費行為完全定義清楚前,我們不妨把經濟學還原到社會科學,這樣得出的結論可能更貼近現實。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