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效益侵蝕中國經濟的政治根源(圖)


過去十年,國企的總資產大約增長了340%,大約三分之二來自於銀行貸款。(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12月31日訊】根據中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截止今年十一月末,全國國有企業的負債總額已經達到一百萬八千億元,相當於全部國有企業總資產的66%。這個數字超過去年全年國民生產總值35%以上,大約相當於去年全年的財政收入的6.3倍。眾所周知,中國國有企業持續的高負債源於國有和國有控股銀行對國有企業的「特殊照顧」,這也是中國銀行系統壞債高企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系統性風險的一個主要來源。這個問題不解決,失去發展動力的中國經濟「自由落體」狀況隨時可能發生。

如果仔細分析過去十年中國國有企業發展的各項動態經濟指標,不難看到它雖然不斷得到政府在資源上的全方位支持,但是不僅沒有變得更加有效率,反而越來越依賴銀行系統的輸血。這一點只要比較其負債與資產、收入和利潤之間的關係便一目瞭然。過去十年,國有企業的總資產大約增長了340%左右,在所有這些所謂的「資產增長」中大約有三分之二來自於銀行的貸款。與此同時,國有企業的收入和利潤增長速度都大大低於它的負債增長速度:它的負債增長速度是其收入增速的兩倍半;更接近其利潤增長速度的六倍之高。

中國總體經濟增長速度正在不斷下滑,雖然中央政府不斷通過舉債投資來維持增長,但是這種增長是沒有效益的增長,也是難以為繼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最為明智的做法是取消對國有企業的特殊支持,允許資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民營企業,不斷擴大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從而改善中國經濟的質量,這樣做也可以讓大量參與民營經濟的企業家和從業人員享受國民經濟增長的紅利。但是中國政府似乎並沒有放棄支持國有企業的打算,而只是做了一些文字遊戲,用「國有資本」替代「國有企業」,仍然全力維持「國有」經濟的壟斷地位。

在兩個月前召開的十九大上,中國最高領導人花了大量篇幅闡述「國有資本」的重要性,明顯將國家資本的地位置於正在慘淡經營的民間資本之上。在政治報告中,重複「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的政策,不斷宣揚通過國有企業來控制和兼併民營企業的所謂「混合所有制經營」。其實,無論是民營資本還是國際投資者,他們並不相信由官員們管理經營的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他們也不想讓國有資本去控制他們的資本。只是在能夠投機資本市場、咬下一塊「國有資本」的唐僧肉的時候,他們才會與國有企業發生短暫聯姻。

從朱鎔基開始,中國政府就開始逆轉全力支持私營經濟、大力發展各類市場的改革方向,轉而不遺餘力地支持國有企業。雖然剛開始的時候,這樣做是為了方便政府處理突發事變,或者是為了方便培植一些大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但是從胡錦濤時代的後期開始,直到習近平時代,「國進民退」則已經成為一種日益加快的全面趨勢。究其原因,在背後推動這個趨勢的根源無外乎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中國執政黨根深蒂固的「公有制」意識形態。另一種可能則是特殊利益集團切切實實的自我利益考量。

假如中國共產黨至今仍然相信以公有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那只能說明這個黨實在是愚蠢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因為人類已經用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展示了這種意識形態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更為令人可信的是,所謂的意識形態只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中國執政黨的各級官員正在精心計算地利用這個藉口來維護自己對社會資源的支配地位。他們擔心沒有道義優勢的利益集團失去了對社會資源的控制會立即被人民推翻,這正是他們頑固地不斷浪費社會資源來維護所謂的國有企業的真實原因。遺憾的是,由於他們的執政地位,中國經濟恐怕不得不變成了他們這一政策的陪葬品。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胡少江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