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道就是孔子晚年時所說的終極境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二、帝道立德
到了後來,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與物質生活的豐富,人類的道德開始墮落,心靈變得不再純真,被各種私心慾望所充塞污染,開始變得聰明狡詐、相互爭鬥。這樣人類便慢慢與自然大道產生了間隔,離神越來越遠,神力就逐漸消失,自然環境也隨之越來越惡化,人類開始與自然萬物為敵,相互戒備傷害,生存狀態慢慢變得痛苦而艱難。
由此,皇道便慢慢在歷史中沒落。《洛書》中說:「皇道缺失、沒落後,帝道便開始興起。」
於是,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三皇時期,進入了這一輪五千年文明的五帝時期。五帝時期是這一輪中華文明的開端,起源於黃帝。其實五帝時期也並不是指只誕生了五位帝王的時期,而是以五位帝王為代表的時期,以黃帝為始祖,到舜帝結束,時間跨度近約千年。像黃帝、少昊、顓頊、嚳、堯、舜等,都是五帝時期的帝王。
《說文解字》中說:帝與諦同義,意為能洞悉世間萬物的真諦,是統治天下的君王稱號。
《管子・真法篇》中也說:能洞察、體悟出天道的為帝。
《禮記・謚法》中說:效法天地之道,而建立起天地般博大之「德」的稱為帝。
《尚書大傳》中也說:帝,效法天道而建立道德、設立刑法……
根據以上所述,可以得知:洞悉天地萬物,從中參悟出大道,並遵循大道建立「德」,以「德」教化天下百姓的,稱為「帝」。
在三皇時期,人類處於先天的純真無邪狀態,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皇」直接彰顯天道,以開化朦昧,使心靈純真而簡單的初期人類,在道中自然率性而為,施行無為而治,天下行於道中。
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人類的心靈慢慢變得不再純真,被各種私心慾望所污染,開始相互欺詐、爭奪,社會中相應出現了犯罪與戰爭等災禍。此時,人類已經背離了大道,不能再任由百姓自然率性而為,必須建立「德」,以規範天下百姓的言行,引導百姓重新回歸於道的標準。
此時,「帝」便應運而生。他們洞悉天地萬物,從中參悟大道,因而建立「德」,以德規範天下百姓的言行,引導百姓回歸於道中,以達到無為而治的最終目標。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失道而後德。
那「道」與「德」的區別在哪呢?
確切的說,德是依照道而建立的準則。中國古老而神秘的無字天書《周易》,所表達的其實就是一種對應關係:天象變化對應而引起的人間變化。同時《周易》還展現了天道運行所對應生成德的過程:幹道生坤德,順之者吉,逆之者凶。
生澀的理論可能難以理解,下面舉簡單的事例來說明:
當人類純真無邪之時,根本不懂得欺詐為何物,沒有任何的心機與智巧,人言為信,天下無欺。這時人類的心中,根本沒有「誠信」這個概念,因為沒有欺詐,所以與這時的人類講誠信完全是多餘的。這就像是天真無邪的幼兒一樣,他根本不懂得欺詐,與他講誠信反而污染複雜了他的心靈。這就是道,回歸於生命最純真無邪的先天狀態,一切只是自然率性而為。這時「道」是無形的,因為天下都行於道中,所以誰也覺察不到「道」的存在,他是維繫天地萬物自然和諧運行的機制。
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的心靈慢慢變得不再純真,被各種私心慾望所污染,從而生出心機與智巧,出現了欺詐、爭鬥等。這時,天下便偏離了「道」,天下的和諧與平衡便被打破,生命間開始相互傷害,帶來各種痛苦與災難。為了使天下重新歸於和諧美好的狀態,就必須使生命回歸於「道」。所以必須有大智慧的生命能從天地萬物間參悟出道,參悟出這套使天地萬物維繫和諧與完美的機制,因而使「道」顯形,以建立參照標準,使生命回歸。這建立起來的參照標準就是「德」,這從天地間參悟出道的大智慧生命就是「帝」。
比如:當生命偏離道,產生了欺詐後,便打破了原有的社會和諧,這時便會相應產生「誠信」這種「德」,以糾正生命的偏離,使生命能回歸於道,「德」就這樣慢慢建立起來了。
「德」是依據「道」所建立的標準,也可看作是「道」在人間的一種顯形。當天下萬物都行於道中時,是不存在「德」這個概念的,此時「道」是完全無形的。在生命偏離了道後,自然和諧被打破,才有了參照與對比,道便被覺察出來。正如沒有「上」作為參照與對比,就無法建立「下」這個概念一樣,它們是一體同在的。
在生命偏離了道,打破了原有的和諧,便有了對比與參照,這時「道」便得以「顯形」,「帝」便從天地萬物間參悟出這套和諧完美的機制,因而建立起標準,使生命回歸於和諧,這便是「德」。因此當生命偏離大道,產生了「欺詐」時,便建立了「誠信」;產生了「惡」便建立「善」,產生「爭鬥」便建立「謙讓」……
當生命純真無邪之時,一切都自然率性而為,行於道中,天下完美而和諧,根本不需要用「德」去規範言行,那是多餘的。這就是「皇」道,也就是孔子晚年時所說的終極境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其實就是回歸於道中後,一切自然率性而為。這是孔子經過一生的歷練,不斷修德,最終回歸於道的過程;說明儒家走到了頂點,便回歸於道家;「德」完備而達無形時,便歸入了「道」。
帝通過悟道立德,引導天下百姓回歸於道的標準,最終實現無為而治,這是後天的無為而治,與皇道時期的先天無為而治是有差別的。
據史料記載,五帝時期,最後一個接近無為而治的帝王是堯帝。據說堯帝在位晚期時,天下被治理得非常好。《高士傳》記載說:堯帝時,天下太平、和諧,百姓生活悠閑自在、無憂無慮,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天下到處一派人間仙境的景象。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在田野路邊擊壤而歌,悠然自樂。看到老人快樂無憂的樣子,路人感嘆地說:「這些都是堯帝的盛德所賜啊!」老人聽到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徳於我哉」。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擊壤歌」,它描述出堯時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絕美景象,意境悠遠深長,畫面安祥質樸。這也是堯帝使天下大治後,民風民德的純真展現,一切順應自然,好像帝王根本不存在一樣。
(未完待續)
部分參考文獻:
《春秋緯》
《風俗通義》
《管子・真法篇》
《春秋運斗樞》
《白虎通義》
《帝王世紀》
《列子・黃帝篇》
《淮南子》
《洛書》
《說文解字》
《高士傳》
《尚書大傳》
《神奇秘譜》
《宋書・符瑞志》
《太平經》
《春秋》
《孟子》
《呂氏春秋》《淮南子》
《新論・王霸第二》
《尚書・禹貢》
《漢書・元帝紀》
《道德經》
《禮記》
《太公六韜》
《左傳》
《大學》
《中庸》
《論語》
《後漢書》
《韓非》
《商君書》
《法華文句》《慧琳音義》
(看中國首發,轉載請註明)
責任編輯: 李雲飛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