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習難改:央行羞答答「加息」後換馬甲印鈔…(圖)

【看中國2017年12月16日訊】北京時間12月14日凌晨3點,美聯儲宣布加息25個基點(加息後的利率區間為1.25%—1.5%)之後,中國央行也很快在當天宣布在貨幣市場加息5個基點!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此次央行宣布「加息」的對象,不是「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而是「中期借貸便利(MLF)」和「逆回購」利率,所以要給加息兩個字加上了引號。

就在央行「變相加息」5個基點之後的次日(12月15日),中國央行再放大招,傳遞了幾個耐人尋味的重大信號,暗示著2018年經濟、貨幣政策的基本走向。

上午9點,中國央行通過官網發布了一份公報,全文如下:

為規範自動質押融資業務,提高支付清算效率,防範支付清算風險,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中國人民銀行自動質押融資業務管理辦法》,現予公布,自2018年1月29日起施行。《中國人民銀行自動質押融資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05〕第25號)同時廢止。


12月15日,中國央行發布《自動質押融資業務管理辦法》(網站截圖)

與此同時,央行還在官網上發了一份「答記者問」,對新措施做出了一些解讀。

央行的解讀非常專業,就不直接引用了,在這裡只給大家「翻譯」一下。

先解釋什麼是「自動質押融資業務」。央行是資金清算的中心,金融機構在央行都存一筆錢,用來應付每天的清算,被叫做「超額準備金」。之所以這樣叫,是區別於「存款準備金」的。「存款準備金」是法定的,被央行凍結的資金。

資金寬鬆的時候,金融機構的「超額準備金」佔總存款的比例會比較高,放在央行便於應付日常結算。到了貨幣政策偏緊張的時候,錢不太夠用了,「超額準備金」佔比就會不斷下降。這時候,很有可能出現某個機構突然在某一天沒有錢了,無法應付清算。

這時候怎麼辦?當然不能違約,只能向其他金融機構或者央行借錢。這個程序就會比較麻煩,耗時比較長。於是央行在2005年開辦了「自動質押融資業務」,缺錢的金融機構用債券為抵押物,向央行借錢。一般當天借、當天還,按照小時計算利息,最長時限是隔夜。

也就是說,「自動質押融資業務」是一種「救急不救窮」的業務,主要是為了避免違約、引發金融波動,而盡量避免成為一種「常規融資手段」。金融機構可以走這個渠道向央行借錢的前提是——臨時耗盡全部準備金仍不夠清算所需。

央行把2005年的「暫行辦法」升級、修訂為「管理辦法」,主要做了一下變動:

1、擴大了成員機構融資的空間。開發性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的融資餘額上限由實收資本的2%提高至4%,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由實收資本的2%提高至10%,城商行等其他金融機構由實收資本的5%提高至15%。

2、增加「地方政府債券」為「合格質押債券」;合格質押債券還有國債、中央銀行債券、政策性金融債券等。

先看第一個變動。很顯然,金融機構未來通過「自動質押融資業務」可以「借錢」的上限被大大提高了。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未來一年貨幣政策仍然是偏緊的,金融去槓桿仍在延續。在這個過程中,資金最緊張的顯然是中小銀行,如果央行不做這次政策調整(大幅提高了中小銀行的融資比例),很有可能在2018年出現中小銀行的「清算違約」,最終引發金融市場劇烈波動。

所以,這一方面是金融市場的利好,另外也暗示著流動性在2018年偏緊,去槓桿政策會延續,中小銀行日子不太好過。

再看第二個變動,增加「地方債」為合格質押債券。

過去幾年,地方債被嚴格規範,基本上變成了「省級債」(只有省政府和計畫單列市政府可以發行),並被財政部嚴格審查。這樣,地方債的信用等級有所提高。此外,在地方債裡分解出了「公路」、「土地」等專項債券,分類管理。

地方債多了,就需要金融機構來認購(其實就是我們給銀行、信託的理財資金)。怎樣提高金融機構的積極性?除了利率要高,還要提高這些債券的流動性,或者說增加其用途。把地方債納入「自動質押融資業務」的合格債券,意味著央行的認可。這樣,地方債就有了「准貨幣」的性質,可以在金融市場抵押、轉讓,用於金融機構加槓桿、變現等。

筆者此前講過,最近兩三年,央行「印鈔票的方式」發生了巨變。以前是「外匯佔款方式」,也就是發行人民幣買美元;現在主要是「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MLF、PSL和逆回購之類),就是收取抵押物,借錢給大銀行。現在央行「對金融機構的債權」規模在11月首次突破了10萬億,達到了10.11萬億,而在2014年6月只有1.4萬億。

這10.11萬億減去1.4萬億,然後乘以貨幣乘數(5左右),基本上就是過去幾年新增的M2!

換句話說,以前發鈔需要抵押美元,現在主要抵押債券。美元靠順差,債券靠印刷。而地方債,就是目前債券的主要「印刷渠道」。

再換一句話:地方債將成為2018年穩增長的重要手段,因為房地產低迷了、環保加強了(地方財政收入下降了),而經濟的下行壓力將逐步顯現。

當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除了地方債,2018年還有一個經濟增量來源:開放。這個「開放」不僅僅是對外資開放,還是對民企開放。開放的領域包括:放寬銀行類金融機構、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保險機構、保險中介機構准入限制,放開會計審計、建築設計、評級服務等領域准入限制,推進電信、網際網路、文化、教育、交通運輸等領域有序開放。

可以說,在2017年中國在對外(對內)開放上邁出了一大步。現在,政策正在變成成果。下面是12月14日商務部公布的中國吸引外資的新數據,注意11月的數據:

1-11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0815家,同比增長26.5%;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03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8%。而11月當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641家,同比增長161.5%;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249.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0.7%。

中國經濟就是這樣:彈性大、迴旋餘地大。一方面,貨幣的確超發、問題的確不少;另一方面,經濟的確也在轉型,亮點不斷出現。這兩點結合起來,讓中國無論在樓市、股市上,還是經濟發展上,都跟西方不同、也跟其他曾經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同。

這一輪實質性的對外開放可能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很多學者都估計不足。其實,如果增量資金(外資)可以持續,則人民幣匯率有望被穩住,則中國對外投資也可能有所放鬆(外匯管制放鬆)。另外,國內民間投資下滑的趨勢,也有可能被「托住」。當然,這都需要時間來驗證。

如果開放的效果足夠好,則房地產就不重要了嗎?當然不是。因為房地產帶動性太強,影響太大。穩住價格、讓成交保持溫和,是最理想的狀態。中國是個大國,撐住局面需要多種力量——製造業、房地產、大基建、新經濟,國企、民企、外資缺一不可。

不管怎麼說,今天(12月15日)央行大招所傳遞出的信號,耐人尋味……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劉曉博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