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生活的痛點到底在哪兒?
原標題:月入一蛆或月入一狗!生活的痛點到底在哪?

【看中國2017年11月22日訊】最近有一組新詞,叫做月入一蛆,說的是有人在某超市買烤雞,結果吃出蛆,一番折騰後商家賠付了5,000,於是又有人發帖感嘆:我這點收入,活得還不如一隻蛆,隨即就有了月入5,000以下,活得像只蛆的說法。相對應的是月入一狗,指的是有人發帖說,一個月收入20,000,但是活得不如狗。這種新時代的網路提法,展示了網友無盡的想像。

然後網上還有各種什麼熱門的痛點文章,什麼月入5萬,為什麼撐不起一個家,年入百萬不如南城5套房等等,大家發現沒有,這些所有的痛點營銷文章,最後的一個落點永遠都落在了房子身上。也就是說,無論你賺多少錢,都會在房子上面找到你的根本痛點。於是引發廣大網友的無病呻吟。那麼房子是不是痛點呢?

首先,肯定是個痛點,每個人現在都想買房,而且都想多買房。似乎有房已經成了一個時代分層的基本門檻。不管你收入再高,金融資產再多,甚至全款買幾套高檔房都不是問題,這些都沒有用,來自於世俗的眼光只是衡量你到底有幾套房。手上沒房,你說你值幾個億也是吹牛。在這樣的價值觀之下,賺工資的人生活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因為房子這個事,追求永無止境。你說你月入5萬,看起來不少,但一年也就60萬,在北京上海深圳,不吃不喝5年,剛夠交個首付的。然後你貸款700萬,還30年,月均還款達到3萬7,好好的一個高端中產,買套房瞬間返貧。甚至你說你年薪百萬,但2,000萬以上的房子比比皆是,所以多貴的房子都有,隨著你的收入提高。慾望也在提高。你跟房子去賽跑,永遠會有這個痛點。

那麼高端收入的人都痛點十足,更別說廣大老百姓了,有數據統計說年入10萬,你就打敗了90%的中國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扣完稅費福利拿到手裡的錢,一年下來也就3萬多。平均每月3,000都不到,所以這個數字和動輒數百萬的房價比,真的是落差巨大,很難想像,這事發生在同一個時代。收入這麼低,房價這麼高,老百姓是怎麼買的起的,真是有點高科技的味道了。但他就這麼實實在在的發生了。

從另外的角度講,我們說房子其實也不是個痛點,他只是無病呻吟。中國的自有住房率已經達到了93%,也就是說家家戶戶都是有房的,而且在很多三四線,人均還不止一套房。大家都有房,還都要買房,所以才造成了房子的短缺。這就是一種金融現象。囤積居奇,造成價格上漲。而價格上漲,反過來又造成了進一步的囤積居奇。所以每年的房產交易量很少,大量的房子都不買不賣,而少量的交易則提高了房價。比如某小區,上千套房子,今年就交易了一套,但這套房子漲價了20%,於是整個小區的房價全都提升了20%,每個住在這小區的人,都感覺到自己的身價漲了20%,這就是一種貨幣幻覺,用其他人的交易,來給自己的資產定價。而對於一個一直漲的東西,就是一泡屎,他也會變得很稀缺。這種事在全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當年荷蘭的鬱金香,長春的君子蘭,連花都能炒到跟汽車一個價,而現在的比特幣,根本連實體都沒有,也一樣價格飆漲,一幣難求。而大部分人去炒股票,也根本就是在炒那個代碼。至於這個代碼背後的公司,他根本就不知道。

所以,你想買房子,最大的出發點就是因為他在漲,如果他不漲,你還會買嗎?很多人說我會買,為什麼會買,因為以後他還會漲,其實這是一個道理,說白了就是在炒房,儘管很多人並不承認。一旦房價下跌,大家會發現,那些所謂的剛需集體消失了。中國香港60年代發生了樓市泡沫,之後出現了樓災,70年代又是股災,80年代股災加樓災,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又是股災加樓災。所以10幾年一個週期,每當樓市下跌的時候,房子根本就沒人要。而我們國家也是如此,那些剛需們,2013年-2014年的時候,你們為什麼想不到買房?那時候房子便宜一半,別跟我說當時錢不夠,我相信兩年時間,是賺不出這一半的錢的吧。所以如果當時錢不夠,現在你應該錢更不夠才對。當時不買,而現在去買,這就跟炒股是一個心理,牛市的時候紛紛衝進來,而熊市的時候躲得遠遠的。

綜合來看,房子這個痛點的梗,百試百靈,因為賺多少錢的人,都不可能跑過一個泡沫資產的漲幅,這就好比你跟一個吃了興奮劑的博爾特比100米,你能跑過他才怪。但你一定要跑過他嗎,根本不需要,資產價格永遠就是一隻拴著繩子的狗,這個繩子不會斷,狗跑遠了,他遲早要回來找主人的。任何一次變革,財富會分分鐘被重新洗牌,不會被洗牌的,只有你所處的社會位置。所以別看現在年薪百萬不如南城五套拆遷房,但是也許用不了幾年,你就會發現,年薪百萬的還是精英,而拆遷的財富,只是暫時的,他們只是財富的搬用工,而絕不是最後擁有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齊俊傑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